首页>检索页>当前

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文旅为核育人才 产教融合兴职教

实现育人质量与服务能力双向提升 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发布时间:2025-09-09 作者:李梅 付文琴 黄宁珍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近年来,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如何找准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的结合点,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临的核心课题。为此,学校“旅游+文化+农业”融合发展为导向,启动全方位育人模式改革,不仅摆脱了自身困境,更走出了一条中职教育赋能县域发展的特色路径。

精准破局:锚定产业痛点重构育人方向

改革初期,学校存在诸多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专业设置较为分散,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岗位需求衔接不紧密;教学内容侧重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传授,学生缺乏对地方产业的深度认知和文化认同;实训环节多局限于校内模拟场景,学生实践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招生吸引力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也制约了其发挥服务地方发展功能

立足桂平市“国家级旅游优秀城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双重定位,以及地方推动全域旅游转型、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的规划,校明确了“以旅游为纽带,融合文化与农业元素”的改革核心,围绕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技能、实训对接生产三大方向,重构育人模式,着力培养既具备专业技能,又熟悉本土文化、懂农业产业的实用型人才。

多维发力:构建农文旅融合育人体系

在专业建设层面,校联合当地6家国有旅游单位、20家文旅企业、5家电商平台及3个特色乡村,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深入调研农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及岗位需求,梳理出旅游产品设计、生产运营、品牌营销等核心岗位群。以此为依据,学校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核心,逐步拓展关联专业,形成“旅+”专业集群。同时,学校积极加入全国民族餐饮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广西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等平台,借助多方资源实现专业提质增量。

课程改革方面,学校深挖本土资源价值,将金田起义红色文化融入思政及导游类课程,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与服务意识;将西山茶文化植入礼仪、茶艺、产品营销等20余门课程,丰富专业教学内涵;将荔枝、淮山、腐竹等特色农产品知识纳入烹饪、食品加工、电子商务等课程,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在此基础上,构建递进式课程体系:一年级通过基础课程学习,激发学生职业兴趣;二年级采用“核心课程+拓展选修+职业考证”模式,培养学生复合技能;三年级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现课堂与岗位无缝衔接。

实训平台建设上,学校打造“一山两村”临校实训基地,以西山风景区为核心,联动前进村、佛荔村及16家本地企业,构建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实践平台;依据桂平市“一轴三核五区”农文旅发展规划,建立覆盖全域的实习基地,让学生深度参与景区服务、研学接待、电商直播等实务工作学生在实战中锤炼专业能力。

硕果盈枝:改革赋能校地协同发展

经过持续深化改革,学校的育人成效显著。2025年,“旅+”专业群毕业生毕业率达95%,就业率98.5%,企业满意度96%;学生在自治区级以上专业技能竞赛中斩获多项奖项,文明风采竞赛成绩突出。一批优秀毕业生扎根地方,有的成为乡镇基层服务骨干,有的深耕研学领域传播本土文化,有的创办企业通过电商助农带动农户增收,充分展现了人才培养的价值。

学校办学实力也同步提升,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通过自治区示范特色专业验收,先后获评自治区四星级中职学校、文明校园等荣誉。改革经验不仅在全区校长培训会、产教融合论坛上交流分享,还吸引近40所中职校及20多家企事业单位前来考察学习,12所学校借鉴应用该模式,成为县域中职教育改革的典范。

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立足地方资源、紧扣产业需求,实现育人质量与服务能力的双向提升。其构建的农文旅融合育人体系,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活力,更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