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深刻领会悟内涵全面落实重实效

发布时间:2019-07-15 作者: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教育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之一,是一项影响深远、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新课程理念已得到广泛传播和积极实践,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教研培训广泛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变化,课程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考试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

但是,当前义务教育已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改革实验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整体教育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是近年来关于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作最全面、最系统的指导意见,对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科学发展、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引擎推力。

成都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加快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成都实践,建设学位优质充足、结构协调平衡、质量一流领先、生态和谐包容、品质创新卓越的“优教成都”。

一、以树立科学观念为基础。把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作为系统提升教育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立足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聚焦教育机会均等、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以及适应个体需求等质量内涵要求,建立健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推进天府文化进校园,强化学生市情教育,培养有城市情怀和时代印记的校长、教师和学生。

二、以促进机会公平为重点。以“以县为主”、“公民办同步”、“公平公正”为基本原则,积极推进 “以人民为中心”的招生入学制度改革,铁拳治理违规办学,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实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制度,推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公平有序入学,提高公办吸纳率,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完善帮困助学方式,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不重不漏全覆盖。实施特殊教育专项提升工程,保障残疾儿童接受15年免费教育。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三、以加强队伍建设为保障。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整体提升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水平,并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领航校长、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深化“常青树—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计划”,建设一批“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壮大中小学骨干教师和领军人才队伍。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建好用好一批市级师德涵养基地。全面深化“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学校、学区、县域内教师三级全员竞聘体系。支持新建学校推行“两自一包”改革,探索“编制+员额”的中小学人员总量配备方式。系统构建教师关爱机制,全面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氛围。

四、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核心。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鼓励学校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形态和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前瞻性探索和试验。深化国家课程实施,加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监管和在线学习、项目学习等研究探索,推进小班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支持中小学建设创新实验室、创客工作坊、手工制作坊等新型功能室以及通过网络和实训让学生开展创新、创客式学习,鼓励开展研学旅行,探索实施个性化学程、学分制管理,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

五、以坚持综合评价为导向。深化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建立完善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质量,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化倾向。完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依托“成都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管理系统”,客观记录学生思想品德、学业发展、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和兴趣特长等,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健康发展;促进学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构建基于过程评价的教育质量监测系统,利用教育云、大数据,强化监测结果的诊断功能和决策参考功能。

教育质量是社会、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长期关注的问题,我们将时刻保持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新要求和新定位,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