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这所小学的“新劳动教育”获于漪老师点赞

发布时间:2019-12-10 作者:章振乐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杂志

11月26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当天,人民教育家、改革先锋、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为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题字,点赞富春七小新劳动教育。

blob.png

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今天,我们特别与您分享来自富春七小校长章振乐的这篇文章,带您探寻“新劳动教育”的实质、内涵和思路。

劳动意识是当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但是劳动素养的缺失如今已成为较为普遍的事实。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以下简称富春七小)对校内的2000名学生进行“劳动状况”调查时发现,91%的学生缺乏真正亲历农耕劳动的体验。

因此,富春七小汲取传统劳动教育的精华并进行拓展创新,从回归自然的视角切入,将走进田野、体验劳作、分享爱心、快乐成长作为劳动教育的内涵,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生产、生态中体验、学习、实践,实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转型。

blob.png

明确劳动教育的时代使命与内涵

新劳动教育的实质是什么?我们结合新时代发展需求从立德树人的视角对劳动教育进行了诠释和架构。我们认为,新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是,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形态;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突破传统劳动教育的局限,让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真实问题,在实践中创新,学会合作分享;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从工具性到存在性的转型;在实践形式上,从单一走向多元、整合。

明确了新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明确了今天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路。富春七小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对新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化架构:一是基于“开心农场”平台和家校资源,开发了农事劳作和劳动创意课程以及家校联动与融合快乐生活课程;二是创新亲近自然的学习方式,让儿童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课题研究式、项目整合式、主题探究式、综合展示式学习;三是以制度规约和多元评价搭建支持系统(如图1)。

blob.png

体系化开发新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富春七小的“新劳动教育”课程群以尊重兴趣、基于经验、联系生活、多元选择、着眼发展为理念,依托“开心农场”开发了农事劳作课程、劳动创意课程和快乐生活课程三个课程群(如图2)。

blob.png

从结构上看,每一个课程群由若干具体子课程组成,并以若干项目组块的形式予以实施。

课程群涉及人文、科学、艺术、语言、道德五大领域。“农事劳作”是其中最具特色的课程群,下设“开心农事”“田野放歌”“快乐种植”“爱心分享”四个子课程模块,在四个子课程模块之下又开发了“节气课程”等10多项课程(如图3)。

blob.png

劳动创意课程群包括“小小农科院”“当代小农夫”“智慧小鲁班”等子课程;快乐生活课程群设有“生活整理”“开学活动”“成长30事”“志愿服务”等子课程。丰富、多元、体系化的新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达成育人目标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有力的依托。

创新劳动教育学习方式

“新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学习方式变革的核心在于以项目或项目组块的方式推进,打破课程界限。

跨学科的项目整合学习

“开心农事”模块的学习以跨学科的项目整合学习为主,包括二十四节气、农场小作家、田园古韵等。

“二十四节气”课程通过“开心农场”与农历节气结合,让孩子经历学科整合的项目学习,通过观察、访问、调查,倾听自然声音,绘写自然笔记,参加与街道联办的节气风俗活动,亲近传统文化,感知节气之美。在不断实践中,编撰出版了《大地上的劳作:二十四节气亲子书》。

“农场小作家”则是基于“开心农场”的习作项目,为儿童搭建了一个观察发现、实践锻炼、总结提炼、分享交流的习作载体,激发儿童视角的文字表达,引导儿童以快乐、积极的心态去参与劳动、关注生活,产生体验、迁移感受,培养想象力,提高习作水平。

“田园古韵”是具有人文特色和文化创意的整合项目,它将劳作与别具风味的小古文吟诵和创作结合,通过传授历史人物、史实、风俗、典故等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知礼、明理,丰富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自信与热爱。

基于年段的主题学习

围绕“快乐种植”模块,每一个年级都有种植主题,按主题开展劳动学习。这样的学习主题明确、知行合一,把走向自然、回归生活、感悟人生融为一体。

比如“蚕豆种植”是基于“开心农场”的主题式学习项目。在项目中,学生自选蚕豆种,并亲历播种、长叶、开花和结果的劳作过程,感受劳动之美。

blob.png

“种桑养蚕”项目的学习流程包括桑苗选取、扦插、管理、桑叶采摘和养蚕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在“朵朵葵花向阳开”项目中,学生可以学习向日葵名称由来、生长环境、向阳之谜等相关知识,并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向日葵种植活动,围绕播种、移植、养护、加工等开展小课题研究,从中获得最直接的感知和技能。此外,还有“油菜花开金灿灿”“豆蔻年华”等主题活动,让每一个孩子亲历播种、开花、结果等植物生长的全过程,感受生命的成长历程。

基于社团的课题研究式学习

以“小小农科院”为主的劳动创意模块,主要有“小小农博士”“探秘土壤”“农具博物馆”。这些学习活动最大的特点是研究性强。学生们组成社团,确定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活动。不但丰富了学习方式,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意识。

其中“小小农博士”主要围绕各年段种植蔬菜活动设计出若干探究性学习项目和小课题,让学生在小课题研究中学着探究,成为农场探秘的“博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秘土壤”以土壤、植物的研究为切入点,在种植活动开展之前,组织学生到“开心农场”采集土壤样本开展调查研究,并在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土壤的pH值、有机质、水分、光照、气温等指标进行化验或测量,学做土壤分析师。

blob.png

“农具博物馆”的成立则借助了学校独特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分析研究不同农具的用途,加深对我国悠久农耕历史和丰厚农耕文化的了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基于社会公益的综合展示式学习

开展劳动教育,我们怀着一个朴素的目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爱心义卖、垃圾分类和志愿者服务等课程就重在通过参与、体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金钱观、价值观。

收获节期间,学生写倡议书,开展义卖活动。通过合作完成割菜、清理、销售、理财等工作,义卖收入存入基金,用于公益爱心捐助。学生从中感悟劳动创造一切、财富源于劳动的价值观,养成“劳动从我开始”的社会自觉。

blob.png

我们组织学生在校园和公共场所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劝导市民、同伴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可再生垃圾,既变废为宝又清洁环境,学生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用自己的劳动可以创造美丽乡村,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环境变化。

学校少先队在全校层面成立志愿者服务总队,在班级成立志愿者服务中队,到车站、公园等场所开展志愿者服务,或为失明者引路,或清洁环境,或劝导行人自觉遵守交规,四年级学生还定期维护设立在公交车站的共享书吧,用稚嫩的小手撑起社会的大责任,用力所能及的劳动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感恩社会。

此外,学校还在智慧小鲁班课程模块中开设“小小匠作坊”项目,开展创意学习;在快乐生活课程中开设“亲子劳作”和“果实分享”项目,传递劳动祝福与希望;在成长30事课程模块中开展猎奇类学习、十周岁成长礼等活动,丰富新劳动教育学习方式。

以制度规约和多元评价搭建支持系统

校园节日、班级承包制和最美农场、小小农博士评选是支持系统,保障了新劳动教育的有序推进。

以制度规约新劳动教育的实施:

“开心农场”实行承包责任制,分片划出责任区,分到各班管理,四季轮种农作物。全体学生互相协作,在共同承担劳动职责、共同分享劳动果实中体现劳动的价值,体会劳动的伟大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以校园节日支持新劳动教育的推进:

“采摘节”是蔬菜成熟时节举行的校园节日活动,是各年级劳动成果的大展示,它结合义卖,所得款项直接捐赠省内结对学校。

blob.png

“农事运动会”是收获节举办的运动会,学生、家长均可参加。包括推独轮车比赛、农事知识比赛等项目,将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知识与技能比武等融为一体,感受劳动的价值与丰收的快乐,让孩子们在参与中强化社会责任。

以评价助推新劳动教育的实施:

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示劳动成果与技能的机会,围绕富阳区“最美行动”的倡议,学校定期开展“最美农场”评选。评选标准包括农场里的知识、作物、布置等,将学生引入农耕文化和农业知识的探究中,评选出蔬菜、农具、农事等各类“小小农博士”和“劳动小能手”。评选出的“农博士”“小能手”还会带领同学参加“开心农场”的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新劳动教育的良性互动。

新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推动学习方式走向多元、教师育人理念自然转变

目前,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师生成长的优质平台。

从课堂走向田野的过程中,学生的成长方式更加多元。

学习空间的开放性异常突出,从课堂走向田野,从课本到自然,蔬菜、土壤、昆虫等这些司空见惯却又如此陌生的事物进入学生的学习内容,课本上的知识学习有了实实在在的自然反映。以田野为课程载体,学生在亲手开垦、播种、培育、收获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直接认识和直接体验。

新劳动教育促进了由知识育人向实践育人的华丽转身,实现了育人模式的转换,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推动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研究期间,学生的科技小制作、小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数量明显增加。

blob.png

教师的育人理念自然转变,课程研发水平大大提升。

围绕新劳动教育,教师们立足“开心农场”开展“田野课堂”系列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并逐步接轨拓展性课程,以“农事”特色课程为主要方向,挖掘田野资源,改变课程实施方式,转变育人理念,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较高水平的物化成果,《朵朵葵花向阳开》等课程成为省、市精品课程,两部专著、几十篇师生论文先后出版或发表。

师生的发展成就的是学校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7月以“一本读不完的书”为题介绍新劳动教育。中央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或专访。在2017年11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党建暨德育工作会议上,《正心立德劳动树人》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新劳动教育已成为富春七小改革创新事业的一张“金名片”。(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校长)

文章来源 |《人民教育》杂志2019年第22期,原标题为《劳动教育的时代转型——以富春七小新劳动教育探索为例》,正文图片来自“杭州富春七小”微信公号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