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内部调适的着力点

发布时间:2019-12-21 作者:夏素霞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摘 要:在我国现有的六百多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推动产教融合,在教育链中加入产业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要素,是高校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国家全面重视产教融合的新环境下,分析应用型高校中观和微观层面如何通过内部调适触发高校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企、教、学三方以更大合力促进产教融合。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内部调适 

2018年6月召开的“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应用型高校也要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各类人才,我国有一大批应用型高校,要根据办学传统、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紧跟时代发展,服务地方需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我国现有的1,200多所应用型高校中,有600多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的趋势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重点构建三项推进机制,其中一项是实施产教融合工程,引导各类学校建立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挥内部主体作用,推动产教融合,让产业需求来引导教育培养,是高校推进产业发展由资源主导向技术创新主导转变,由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对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产教融合研究文献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产教融合的研究现状,利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平台,采用篇名检索法对“产教融合”进行检索,结果显示:从2007年至2018年,国内关于 “产教融合”的文献研究共计1,914篇。分别采用在结果中搜索,一是用关键词高级模糊检索“产教融合+应用型”,结果显示:从2015年至2018年的研究文献共计153篇;二是用关键字高级模糊检索“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结果显示:从2015年至2018年的研究文献共计53篇。

由检索结果看,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高校与产教融合的关系研究基本集中在2015年以后,且从关键词的检索结果分析,应用型高校相对于职业教育开展的产教融合研究起步更晚,研究相对较少。这个结果也和国家提出的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要求时间对应。文献结果分析表明,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推进产教融合方面刚刚起步。

从文献研究内容看,产教融合的学术研究主要内容集中在合作模式探索及其影响因素和意义方面,如柳友荣等(2015年)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产教融合按合作频率归纳为:研发模式、共建模式、项目牵引模式和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1];饶丽娟(2018年)认为高校产教融合运营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产教融合成功与否的关键[2]。有的学者分析我国台湾地区开展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以资借鉴,如李瑜芳(2009年)研究了中国台湾地区60年来校企合作的历史经验,将中国台湾地区24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归纳为六类模式[3]。有的学者分析国外技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和管理经验,如马铮(2012年)研究了澳大利亚、日本、德国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法律保障、实施与运行,比较三个国家在政府政策层面、行业协会层面如何参与校企合作的全过程[4]。有的学者分析了我国产教融合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周绍梅(2018年)研究认为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存在着政府推力不足、企业动力不足、行业指导职能弱化、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等问题[5]。袁靖宇(2018年)研究了我国高等教育和产业关系的历史演变,从历史层面上解读产教融合是历史发展螺旋上升的需要[6]。谢志平等(2018年)通过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研究情况,认为理论研究成果较多、实证研究成果较少;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研究实效性不高;比较研究内容较少,经验“拿来主义”现象较多[7]。宋志敏(2018年)提出了破解产教融合难题的双主导、双主体、四驱动等途径。[8]从文献分析角度看,研究主要是以对产教融合的外部企业和政策环境的研究、必要性研究、模式研究为主,涉及高校内部提升产教融合能力的研究较少。在国家全面重视产教融合的新环境下,本研究试图通过文献分析和教学管理实践,发现应用型高校在产教融合中观和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作为产教融合重要内部主体的应用型高校,如何通过内部调适激发高校内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产业与高校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

目前,应用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短期培训、引企入校等较低层次的校企合作阶段,总体来看,和职业教育开展较早的欧洲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校在产教融合建设与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产教深度融合的困难,从院校内部主体角度看,大概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高校对隐形环节的重视不足

产教融合是一个涉及外部企业主体、学校内部主体的多方利益相关性的系统性工程。其合作效果取决于合作的外部企业的理念和配合度以及合作院校内部的教学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和教师、学生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与动力。产教融合对于合作的企业主体而言,是否有足够的工位、人员是否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取决于企业服务社会的意识、意愿及经营状况如何;对于学校内部管理而言,学生、教师外出会产生很多的不确定因素、直接的管理部门,如院系、教务等部门因为管理责任的界定不清,院系等直接开课部门因责任重大、与合作企业沟通联络等需要的管理成本过高等因素,造成教师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高。高校作为内部主体,产教融合的管理过程、实施过程和质量评价等很难被外部监控,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隐形环节。由于外部监控很难到位,高校内部往往对隐形环节的重视程度不足,造成现有很多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流于表面或难于长久持续开展。

2.教育理念未形成共识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普及化的今天,高等教育正处于新的改革期。高校从管理层到教师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改革与创新的理念、“四个回归”的理念还未能在人才培养、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等环节中形成有机的整体。对高校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路径、实施方法等教育理念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共识,人才培养和机构的顶层设计不足、沟通执行不顺畅,导致高校教师缺乏产教深度融合的积极性。

3.产教融合涉及的内部利益不均衡

产业用人、学校育人。育人与用人也交织着资本投入和利益分配,从利益关系考查,产教融合也是利益驱动的行为。企业的行为离不开经济效益,一些企业有将到企业参与实习实践的院校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的倾向;学校除了重视社会效益外,部分学校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也有将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行为的生产实习等过程利益化的倾向,如将学生的实习费用打在学校的账户或教师个人账户中等行为,严重扭曲了产教融合的合作目的,影响了企业和学生的热情。同时,产教融合需要教师跟踪企业教学的全过程,费时费力,教师的认同感和责任心非常重要,而现有高校对教师重视科研、轻视教学过程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开展产教融合的热情有限。产教融合涉及的利益平衡问题导致高校师生缺乏积极性。

4.符合企业应用要求的师生资源不足

由于很多地方高校刚刚从普通高校转为应用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资源建设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专业建设、实训平台建设等起步较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同时,很多应用型高校没有研究生教育资源,师生团队开展创新与技术应用研究能力滞后,服务产业技术革新与发展的能力不强,能够为企业提供直接利益的能力有限。

应用型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着力点

存在隐形环节、缺乏教育理念、内部利益不均衡、师生资源不足等是高校顶层设计在日常管理中的问题呈现。顶层设计包括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机构设置、资源配置、管理制度等。

1.以技术逻辑为基础做好人才培养和机构的顶层设计

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科专业为逻辑基础,我国应用型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还未能从学科逻辑的思维中走出来。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主要是指向职业带中技术员与工程师的交叉区域[9],面向工程应用技术和管理一线,具有部分工程师和技术员的岗位特性。由于应用型人才直接面向职业技术岗位一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考虑相关产业、行业技术岗位要求的核心技术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以技术逻辑作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在专业设置方面以产业人才结构来建构专业群、设置教学机构。例如:数字文创产业中一个产品的研发一般涉及三类技术人员:数字产品策划与营销人员、数字产品艺术设计人员和数字产品后台技术支持人员。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对这三类人员的沟通和合作要求很高。按技术逻辑,高校须将这三个专业构建成跨学科专业群和跨学科院系,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须设计三个专业的合作项目,项目的实施以三个专业的学生和三个专业的教师组成师生融合团队,锻炼学生的跨专业、跨领域的项目沟通与合作能力。

2.四轮驱动,构建利益共赢机制

高校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制度资源是产教融合的基础资源。从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不高、财力资源投入不足、体制机制不合理等问题。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深化过程,最终必然会聚焦到涉及产、教、学三方利益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上。产教融合是多主体合作,涉及企事业单位、教师、学生等合作主体,尽管三个主体间利益取向不同,但“利益”的杠杆作用仍在[10]。高校须通过优化配置内部资源,发挥这些资源要素的合作作用。

一是要充分考虑“产”方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付出的平台建设投入、人力资源成本和能耗成本[11],在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支持不到位的情况下,高校可以从实验室建设专项费用、企业导师劳务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经费预算,如可以和企业协商企业工程师每周半日进校工作制度或集中进校开展项目实践教学等,学校给予企业一定的费用。

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投入产教融合工作的实际付出,从制度上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进企事业单位开展教学实践或检查学生顶岗实习的状况等工作,学校要在教学工作量之外充分考虑教师的交通、住宿等补贴。要在评优评奖、职称评聘等环节重视产教融合工作中教师取得的成果以激励教师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

三是强化服务理念,以服务学生的能力成长和服务社会的经济建设及发展为产教融合的行动基点[12],在产教融合的计划和安排上,除充分考虑企业、教师的利益需求,更要精心设计好实践教学计划,考虑学生的安全以及给予学生一些费用补贴。学生的利益诉求得到了保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加高涨。

四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职能部门和教辅单位要完善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各种规章制度,如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方案、推进产教融合的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教师开展产教融合工作的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等。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切实帮助教学单位解决合作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等方面遇到的难题。高校内部资源作为基础性资源支撑是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因。

3.强化专业“最后一里”

专业“最后一里”指高校在学生在校最后一年开设的专业课程。学生即将进入职场,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可以借鉴德国等先进的职教经验和课程开发理念,联合产业界双方共同为学生设计课程和授课,打通学校到职场的“最后一里”。这部分课程由企业界的技术专家讲授,以实际工程案例展开教学,教师也参与学习和辅导,使学生在前期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增强综合应用能力。课程修习完毕后,学生也可以申请职业证书认定,作为进入职场的“通行证”。

4.双向融合,构建双师队伍

由于传统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的时间较短,师资队伍的技术应用与创新的研究能力不强;而企业工程师实践动手能力和集成应用技术能力,对新技术、新业态的敏感度强。当前,很多高校要求教师进入企业工作学习一段时间,以培养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但这种方式取得的效果有待商榷。高校可根据自身专业设置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向,将教师送到企业内部工程师的内训课程学习,如华为、中兴等企业工程师内训课程,企业联盟开展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技术、深度学习、虚拟展示技术等新技术培训项目,提升教师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组建企业工程师、教师和有兴趣及研究能力的本科生师生团队,相互浸润,共同成长。应用型高校只有和企业在形成技术技能创新共同体的基础上,校企双方的融合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发展态势。(作者:夏素霞,单位: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本文系北京市教研基金项目“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ms20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

[1]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2]饶丽娟.高校产教融合运营机制存在的盲区与突破[J].中国成人教育,2018(12):45-48.

[3]李瑜芳.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6):18-21.

[4]马铮.德、日、澳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3):20-23.

[5]周绍梅.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症结与破解[J].教育与职业,2018(2):8-14.

[6]袁靖宇.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历史观照与战略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5-57.

[7]谢志平,应建明.近十年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7(3):6-10,28.

[8]宋志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双主导双主体四驱动”模式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27(3):36-41.

[9]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7):94-98.

[10]邱开金.扣住利益多赢这个“命脉”[N].中国教育报,2016-09-27(6).

[11]刘士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异同论[J].高教学刊,2018(10):191-193.

[12]姜大源.高校要提升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3-24.

《北京教育》杂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