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论脱贫攻坚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发布时间:2020-05-19 作者:屈娜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摘要: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治本之策。学生资助作为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教育公平、事关脱贫攻坚、事关教育现代化。近年来,随着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重点从缓解学生经济困难转向资助育人,工作的理念从保障型资助转变为发展型资助。在实践中,一些高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发挥更大作用,需要从思想、资金、机制、结果导向等多方面来保障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脱贫攻坚 高校 资助育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要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当前脱贫攻坚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成为高校资助育人的根本遵循,为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对新时代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资助育人理念的历史沿革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理念由起初的资助助人,逐渐发展成为资助育人,经历了一个较为长期的历史过程。实践证明,充分重视学生资助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对于实现贫困人口子女的全面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将解决思想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到新的高度。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并重、全面发展”的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活动上发表的视频贺词中庄严承诺,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2017年3月,《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强调“进一步加强资助育人工作”“促进受助学生成长成才”。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目标,着力解决好教育工作发展不公平和不充分的新问题,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明确了教育工作的新使命。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依据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到满足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教育领域明显反映为“有学上”到“上好学”再到“能就业(创业)”的需求,反映普及、公平、质量、效益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这就要求教育供给方从保障人民受教育机会的“一个不能少”,到保障教育过程的“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再到保障教育结果的“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更是将资助育人列入十大育人体系之中,要求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写好资助育人的奋进之笔。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

至此,我国高校育人的理念随着时代的推进也得以明确,从“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向“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转变,资助的重点从经济资助转向资助育人,资助育人的理念从保障型资助转变为发展型资助。

二、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价值的延展

随着我国高校资助育人理念的转变,高校资助工作的功能与价值已经从原有的解决学生经济困难为主要任务,逐渐发展为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乎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关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根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学生资助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一环,不仅缓解了学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还充分发挥了育人功效,激发学生学习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对于党和国家的感恩和认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长成为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可靠接班人。

2、有益于实现教育公平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经济资助目标目前已顺利实现,但因一些地方学生起点较低,进入大学后面临学习能力不足、自信心较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拓展资助育人内涵,充分利用海外游学、励志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教育资源,帮助困难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锤炼本领,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能够有效缓解起点不公平对学生发展未来产生的影响。

3、有助于脱贫攻坚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学生资助在教育扶贫甚至脱贫攻坚的大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年轻一代受助学生能够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与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会使他们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之情和对国家的感恩之情。在学生资助的保障下,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并实现就业,继而带动整个家庭稳定脱贫和高质量脱贫,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播,有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发展型资助育人为导向,各高校、省区市学生资助中心积极进行了一系列资助育人实践创新与探索,有力地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了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1、开展精准资助与暖心资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教育等领域大数据普及应用,加强精准扶贫的大数据运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这为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中“精准资助”模式提供了可能,通过对学生信息共联共享,动态收集与整理,从而实现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识别与认定,实现资助资金的精准发放。如北京市教委在2020年4月7日颁布的《北京市关于做好北京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市教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残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联动机制,组成认定工作联合组,整合信息对接,实现信息共享。从而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学生、孤儿、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烈士子女等社会弱势群体受到资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此外,高校创新资助方式,开展暖心资助。资助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和尊严,如部分高校实施“暖心饭卡”工程,采用大数据方式对学生食堂消费情况进行筛选,识别出困难学生,从而将伙食补助直接打入学生饭卡中,这种隐形资助的方式,既保护贫困生的权利和尊严,又能使困难学子深刻感受学校的关心和关爱。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部分高校对于困难学生发放临时生活补助,针对网上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发放网上学习流量专项补贴,还有的高校为学生购买防护用品,有效缓解了困难家庭的燃眉之急,提高了资助工作的实效性。

2、促进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资助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育人形式,应着力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一直以来,高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注重对受助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使他们对于道德的认知、情感转化为道德意志、实践。例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爱心包裹”劝募活动,将筹集的善款用来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购买御寒的衣物,帮助山区孩子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实现了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部分受助学生利用语言专业优势,为入境的外国人提供语言服务,成为国门疫情防控志愿者,体现出肩抗责任与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3、坚持能力与素质并重的育人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认为,“单纯地增加收入并不一定能改变贫困状况,增强贫困者的可行能力是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增强学生本领,提升学生摆脱贫困的能力,是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在2017年印发的《纲要》中也要求创新资助育人形式,实施“发展型资助的育人行动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逐步落实,要求高校在资助过程中不仅重视对于学生经济资助,同时还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升。清华大学在资助育人过程中优化“能力提升系列课程”方案设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接触文化艺术和提升外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的机会,为学生能力提升和素质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4、精神激励促进学生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惟奋斗者进,惟奋斗者强,惟奋斗者胜。“对于受助学生要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和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帮助树立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未来的信心,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挖掘生命的力量。因此,树立一批模范榜样,充分发挥朋辈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引导受助学生健康成长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如通过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首都校园励志人物、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的评选,涌现出一批乐观向上、学习刻苦、热心公益的群体榜样,成为受助学生的典范。时代楷模黄文秀同志,出身在一个贫困家庭,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更是用生命坚守初心使命,她的先进事迹必将激励更多的家庭积极困难学生奋力前行。

四、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举措保障

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发挥更大作用,需要从思想、资金、机制、结果导向等多方面来保障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1、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的地位

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全党在思想上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学生资助作为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教育公平、事关脱贫攻坚、事关教育现代化。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是当前教育扶贫的重要抓手,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强资助育人工作,促进困难学子成长成才,阻断贫困代际传播,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理念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学生资助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使命,形成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想共识,能够为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和必要支持。

2、加大资助资金监管力度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学生资助资金投入力度,资助范围和资助资金逐年提升,2018年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387.89万人次,资助金额1150.30亿元,比上年增加99.56亿元,增幅9.48%。如此巨大的资金需要各级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的使用程序、有效的监督机制、才能有效保障资助资金充分发挥效益,确保资助资金精准的滴灌在每一位需要资助的学生身上。 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开展“全国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活动,在此基础上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8年开展规范管理“回头看”的活动,各高校也进行自查自纠活动,今后,应充分发挥各高校纪检、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力度,加强将对于资助资金的监督管理实效性和常态化、充分接受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确保资助资金规范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资助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应助尽助不多住。

3、构建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协同育人机制

资助育人作为一项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系统性工作,当前扶贫攻坚背景下,应充分发挥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协同育人的机制,国家从宏观层面上完善奖助政策和体系,加大学生资助投入力度;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捐资助学,如银行继续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等,高校充分发挥育人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导师等育人的协同作用,关心关爱困难学子;家庭认识学生资助的重大意义,在资助制度的帮助下,支持下一代接受高等教育,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只有充分发挥“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四位一体的资助育人协同机制,才能使中国特色的资助育人模式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使更多的困难学子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

4、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助力脱贫攻坚为目标

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人才,当前高校资助育人的内涵,要求资助工作在推动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经济资助,而是以发展型资助理念为指导,、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品质、视野、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培养和人格的全面发展。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资助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要以满足学生学业生活需求,利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工作目标,把握时代精神和努力方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助力脱贫攻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屈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关于做好北京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20-04-07]http://jw.beijing.gov.cn/xxgk/zfxxgkml/zfgkzcwj/zwgkxzgfxwj/202004/t20200407_1795662.html

[5]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2019-07-10]http://www.xszz.cee.edu.cn/index.php/shows/70/3716.htm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规划一般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14BKS11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翔宇励志”资助育人工作室阶段性成果。]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