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生只为一事来——记天津市津南区葛沽实验小学教师蔡丽华

发布时间:2020-08-13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活动名称: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编号:04 姓名:蔡丽华

蔡丽华-天津市.jpg

“用情坚守,用爱书写,用正能量涵养孩子们心灵与智慧”,这是天津市津南区葛沽实验小学教师蔡丽华坚守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一线26年、班主任工作23年的真实写照。她用“三尺讲台话四季,一支粉笔写春秋”的执着扎根乡村教育,书写着共和国追梦人的赞歌!

——题记

她是津南区小学第一位正高级教师,是津南区坚守农村教育教学一线第一位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是津南区小学一线教师中第一位拥有专著的教师,她就是葛沽实验小学数学教师蔡丽华。

蔡丽华毕业于天津师范学校,在她从教的26年中,始终坚守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天津市最美女教师、天津市敬业奉献好人。她在平凡的岗位中,用自己点点滴滴朴素平凡的小事,书写着农村学校基础教育不平凡的故事,用实际行动谱写一名普普通通小学教师共和国追梦人“扎根乡村,奉献家乡”的新赞歌。

蔡丽华甘肃灵台送课下乡.jpg

在坚守中追梦

1994年8月,蔡丽华用12年努力获得的全优成绩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做一名小学教师。时光荏苒,行走在教育路上,她深切地感受着付出的辛苦与收获的快乐,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记忆中她走过很多学校,但她眼中最美的还是葛沽实验小学。这是一所地处偏远的农村传统校,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师一友见证了她点点点滴滴的进步和成长。她感动于与自己并肩同行的伙伴,他们的敬业与奉献一直砥砺着她成长并浸润着她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淳朴的校风积淀而成的凝聚力孕育了她迎难而上的坚强:年迈多病的老人需要照顾,琐碎的家务需要料理,疲惫的身体需要调养,求学的孩子无暇牵挂,是心中的那份责任让她坚定着自己的选择——扎根乡村,奉献家乡。

走过桃李年华,迎来不惑之年,如今,虽校舍斑驳,周边荒芜,甚至每天上班必经的乡间小路已然杂草丛生,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对这所学校的热爱!“用情坚守,用爱书写,用正能量涵养孩子们心灵与智慧”,这是她坚守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一线26年、班主任工作23年的真实写照。其间,她曾有机会调到更好的学校工作,但是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她说:“我是葛沽土生土长的孩子,葛沽的沃土滋养了我,我要用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家乡父老!”

2019年11月,已毕业上中学的学生大奎的妈妈给打来电话,说孩子最近情绪急躁,不听家长和中学老师的教导。她说在大奎心目中蔡老师比妈妈都好,他最听蔡老师的话,希望蔡老师抽空给孩子打个电话。听到这个消息,蔡丽华特别着急,决定亲自到学校与大奎及老师沟通,因为她知道:毕业阻不断师生情,她都永远是他们的老师。11月11日中午,蔡丽华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顶着寒冷的西北风,骑车来到了大奎的学校——葛沽第三中学,她用自己的新角色“老师妈妈”和大奎班主任聊起了大奎开学以来的表现,介绍了大奎的脾气秉性,还把大奎叫到自己身边,用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他蔡老师对他的爱一点儿也没少。然后,她语重心长地给大奎讲老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和大奎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和学期目标。期末考试,大奎的班主任兴奋地告诉蔡丽华,大奎各科都达到了良好水平。大奎妈妈看到孩子的进步,激动地直流眼泪:“蔡老师,谢谢您!您就是我们家的大恩人!”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为胃痛不适的孩子熬燕麦粥;到手臂骨折的孩子家里补课……蔡丽华把每一个孩子视如己出,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负责,她用一个个平凡点滴中的小故事串成一首动听的乡间小曲,用平凡之行谱写基础教育的赞歌!

在热爱中追梦

因为热爱,所以全心投入。23年的班主任工作,让她深深体会到个中的苦与乐。在班主任工作中,她始终秉承“严慈相济”的教育信条,遵循“爱中有格,严中有度”的教育规则,努力以一位“母亲”的真诚关爱去赏识、期待每一个孩子的进步;以一位教师理性的严格去疏导、引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班级建设中,她创新开展班集体建设,通过“道德银行创建”实现学生自主管理。道德银行——这是一个储存良好品行的虚拟银行。这个小银行让每一个队员都能从点点滴滴的日常行动中,存道德、存学习、存劳动、存健康……队员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道德币,兑换心愿,实现愿望。在学校评选“三好生”的同时,她们班同步开展“单好生、双好生、三好生、四好生、五好生”评选,即“品德好、学习好、体育好、艺术好、劳动好”,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产生结果。N好生评价活动引导每一名队员知不足而好学,知进步而勤勉。开展“榜样沙龙”系列德育活动,“讲名人——我和名人零距离”、“做名人——我的梦中国梦”、“找名人——名人在我身边”,学生从榜样身上习得智慧,获得力量。在榜样教育沙龙活动中,每个队员为自己设计梦想卡,装点教室门前的墙壁,形成了她们班以“梦想”为主题的墙壁文化,它点亮了学生的心灯。

2018年,她的学生“涵”被车祸夺去了右臂,看他的路上,蔡丽华的心情无法平复。电梯直升五楼,从电梯口到33床约15米的廊长她走得艰难,反复深呼吸并告诫自己:你是老师,你要把正能量带给孩子!她大声告诉涵:“我们都爱你!我们等你一起毕业!”孩子手术一周后,他勇敢地用左手拿起笔并迈出重生后的第一步!楼道里偶遇,她主动背起他的书包放到他的位子上;数学课前她默默为他折好答题纸备用;长跑比赛中,她站在寒风里为他加油助威;她鼓励他游泳,并约好儿童节比赛……连续三个学期末 ,她悄悄为他买来刻有他名字的励志奖杯,邀请校长为他亲自颁奖……2019年涵被评为天津市自强学生。她希望她的学生从她这里获得的不只是数学知识,更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在人生旅途中,她始终信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高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向上的姿态。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师毕业生,个人的知识能力起点并不高,但她庆幸自己始终能保持向上的姿态,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从读专科到本科,从二级教师到正高级教师,从参培“天津市265工程”到“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再到“天津市领航教师培养工程”……可以想象,在工作极其繁忙的同时坚持学习是一件多么需要毅力的事情!因为她深知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努力,还要有深度的思考力;只有不断进取,挑战自我,才能让自己更专业:有专业的眼光,专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智慧,这是她更高的追求!

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她大胆尝试语、数、英三科教学,别样的教学经历为她铺就走向“复合型教师”之路。

因为热爱,所以全心付出!曾经,为了一份理想的教学设计,蔡丽华数易其稿,挑灯夜战;难忘,双休日蔡丽华独自一人在诺大的图书馆埋头查阅海量的资料,一次次试教,一次次推翻,一次次重建,课堂教学终于形成“严谨细腻,语言优美,训练高效”的教学风格,情境导入——引导质疑——合作探究——反馈提升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近十年来,蔡丽华教学成绩名列全区前茅,创造了多次优秀率100%的成绩,连年被评为教学质量先进教师和先进班主任,2018年出版了个人专著《小学数学“诗样”教学实践研究》。她执教国家、市、区级好课二十余节,撰写百余篇论文分获国家、市、区级奖;她先后到甘肃秦安、灵台送教,天津西青、津南讲学,主场讲座二十余次,培训入职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千余人次,很多教师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这就是她——一个共产党员对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解读!

在奉献中追梦

2020年的春节,新冠肺炎疫情让新年的起始异常艰难,却也因疫情防控中一点一滴爱的汇聚让祖国各地变得格外温暖。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蔡丽华积极报名参加社区执勤工作。2月10日至5月17日,她经历了从教以来第一次线上教学。考虑到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特点,她把教育教学的主题定位为“温暖教育”,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地落实落小,努力让线上课程充满温情。因为她相信:教育是有温度的!这温度会在无形中慢慢温暖每一个孩子,直至让每一个孩子在心中种下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太阳,这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光!

滴答滴答……岁月的指针指向2018年10月16日,蔡丽华跟随津南送教团队赶赴甘肃省灵台县。这里是经济和教育水平还极为落后的全国贫困县。接到要去灵台送教的任务,蔡丽华兴奋不已。她用整个暑假的时间来准备甘肃授课的内容,只为把最好教育教学理念送到那里。谁知临近启程还有4天,她的腰伤复发了:脊柱严重变形,身体歪向一侧,只能佝偻着身子行走……她本可以申请不参加这次活动,但是考虑到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没有精心的准备,又怎能有精彩的分享!于是,她悄悄瞒下这个消息,赶紧到葛沽卫生院找到张大夫,她向张大夫说明自己的想法,张大夫对蔡老师说:你要想去灵台,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扎针灸,一天2次,每次40分钟!从小害怕打针,一听张大夫这么说,她一下子就吓哭了……哭了一会儿,蔡丽华把眼泪一抹,对张大夫说:来,扎针!张大夫!10月16日,随身包里带着“壮腰健肾丸”,她登上了去甘肃灵台的飞机。

灵台之行让蔡丽华看到了黄土高原上老师和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她执教的示范课让灵台师生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数学世界;她理论联系实际的讲座让灵台老师们找到了理念和课堂的契合点。灵台之行让她感受到了教育均衡发展迫在眉睫。2019年,她又赶赴甘肃和河北两省,踏上这片爱的土地,她由衷地感到甘肃和河北已经成了她的第二故乡!她说,教师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称谓,一种职业,更是一份责任,一份在同一片蓝天下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平等优质教育的责任!这就是她——一位共和国追梦人的教育情怀!

蔡丽华说,她将继续扎根在这偏远的地方,用自己的努力为学校的进步、家乡的发展和孩子们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一生只为一事来,这一事就是让农村的孩子也能成为翱翔于天际的雄鹰!”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