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缪志聪)戴沛彦是山阳湖小学三年级一班的学生,住在淮安生态文旅区悠园新村。跟去年相比,她的“上学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天天6点就要起来赶6点半的校车,而现在跨过马路就是崭新的学校。“我每天早上可以多睡1个多小时,而且老师都很好,我可满意了。”小沛彦开心地告诉记者。
在这所今年8月份交付的新建校,与周围的回迁安置小区仅一路之隔,硬件设施配套齐全,有着心理、舞蹈、音乐等功能教室,楼顶还有个室内篮球馆,餐厅可供1000个学生用餐。“我们的师资力量也十分强大。”校长李爱民元说,所有新配教师都必须是工作满3年的骨干教师,“周围的老百姓都竖大拇指”。
淮安生态文旅区是淮安市新的行政、文化和体育中心,也是全市的高铁枢纽核心区。作为一个新区,近年来该区启动了大规模拆迁征地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把拆迁农民安置好,特别是让拆迁农民的子女上好学,是该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
“教育事业发展得好,资金支持必须‘跟得上’。”淮安生态文旅区党工委分管负责人张政介绍说,每年区里将47%的财力用于教育事业,把最好的地块用于学校建设,并坚持高起点规划,确保学校布局与学位、人口需求动态适应,并在设计建造方面坚持高标准,累计投入26亿元高质量建成中小学校幼儿园17所、在建5所、即将启动建设4所,为当地居民适龄子女就近入学提供了保障。
王军,是原来夹河村河口组的村民,09年来整体拆迁到悠园社区,现在孙子在沁春路小学上三年级。“我正常每天早上送去以后,教师专门在外面接送,下午放学后早早就通知,迟一会老师电话就到了,很负责任。”王军告诉记者,没拆迁之前到城里都很困难,没路也没桥,小孩上学也相当远,而现在每天有校车接送,学费全免,“从农村到城里,孩子上学的问题解决了,而且是上好学校,拆迁前后最大的变化就这个,简直是从地上一下到天上!”
新学校不愁了,淮安生态文旅区瞄准家长对教育高质量的需求,推进公立学校集团化办学新模式,与淮安多所名校合作,发挥品牌优势,所有学校实行标准化管理,让新建学校快速步入规范化、优质化的办学轨道。
同时,该区还制定出台高层次教育人才和“名校优生”引进办法,计划3年内引进15至20名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省特级教师、省名校长等高层次成熟教育人才和一批国内外一流大学优秀应届毕业生,最高分别给予80万元和10万元经济补助及其他政策支持,推进“名校 + 新校” 深度融合。
“生态文旅区将继续着力打造‘学在新城’品牌,让辖区群众享受包括优质均衡教育在内的更多民生福利,把‘首善之区、第一窗口、暖心之城’建设好。”该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方庆华说。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