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八零后,来自鄂西北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没什么课外书,人教版教材不仅是我上学的教科书,更是我睁眼看世界的唯一窗口。
还记得那时候那时候每学期一开学,从老师那里领到新书,我们第一件事都是找报纸小心的把书皮包起来。我的书,一直到学期结束,也是平平整整的。只要拿到书,我就什么都不想了,只顾着先把书从头看完,一点也不愿错过。时至今日,多少篇课文依然记忆犹新,多少幅插图仍然历历在目!
我从小读着人教教材长大,如今我也成长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教学的正是人教统编版教材!私以为,我与人教社的缘分,可真是不浅呢!人教统编版小学语文课本相比二三十年前我们学习的版本,有了一些改编,更美观大方,更与时俱进了。而且一读到那相同的课文,一看到那相同的插图,眼里心里,便瞬间充满熟悉的感动。
人教社版课本有很多课文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有《雪地里的小画家》里小动物们雪地里撒欢的可爱,有《挑山工》里挑夫惊人的耐力和牙齿的洁白,有《三味书屋》里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字,有《麻雀》里勇敢的麻雀妈妈……还有一个羞涩的小姑娘,她拿着她那装种子的小葫芦,一直住在我内心深处,她来自我曾经四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种子》。
《种子》是赵德明先生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在班上交采集的树种时,其他孩子都交了很多,有一个小姑娘采的没有那么多,但是粒粒饱满,一看就是精心挑选过的。插图画的是一位男老师,正认真的看着小女孩小心翼翼地从葫芦嘴里倒出种子。现在再读课文,我依然为这些句子感动:“她从兜里掏出一个小葫芦,又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在桌子上展平,然后凝望着那小葫芦的嘴儿,小心翼翼地往外抖。一颗,两颗,三颗……我看着她倒出来的树种,不由得心里一动。那种子一般大小,有如饱满的黑豆,每一颗都闪着乌亮的光泽。
我想她一定是用那双小手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树种才能如此一般大小,闪闪发光!我被一颗虔(qián)诚的童心感染了,心里充满温暖。望着她那俊(jùn)秀的脸颊(jiá)、专注的神情,我仿佛看见在茫茫的山川原野上,一棵棵洋槐树正在茁壮成长,为辽阔的大地撑起一柄柄绿色的大伞。”
读完课文,看着插图,我心里在想:这说的不是我吗?我也曾是那个羞涩的小姑娘啊!做事认真但手脚慢。虽然我也安慰自己说“慢工出细活”,但家里农活多,“慢工”也帮不了多少忙。因为慢,爸妈没少“嫌弃”我,我也常常不好意思。如果不是上学成绩还可以,估计爸妈早就对我动板子了。老妈说,你干活这么慢,种地怕是养活不起自己;以后打工去,计时的还好,计件的肯定都不会要你。那时农村外出到南方电子厂、服装厂打工刚刚盛行,收入比在家务农多,谁要是打工挣钱回来,肯定被一堆人围着问长问短,风光一时。那时的我,也曾幻想着打工挣钱,替家里分忧。
自从遇到了这个小姑娘,看到小姑娘不仅没有慢而受批评,反而因为认真而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那一刻,我是多么为小姑娘开心啊!似乎受到肯定的是我自己。我似乎发现,靠手快脚快做流水线女工挣钱那条路,并不合适我;我天生喜欢慢慢想,在慢慢做,也许有一天我也可以成为一名作家呢?
那以后的学习,直到工作,我依然改变不了自己手脚慢的习惯,但我坚持慢而认真,小心耕耘。当初小姑娘小心收集的种子虽然不多,但至少有一颗已经在我的心上发了芽。我尝试找到当初那篇课文,只找到了文章,却总也找不到当初那幅插图了,这使我深感遗憾。真希望哪里能再看到那位老师和那个小姑娘啊!虽然因为改版的原因,我没能和我的小姑娘重逢,但是我相信有一天,我一定会再看到她。今天的小学生们,也会在人教社统编课本中,遇到影响他们一生的“种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