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上讲台,用身边故事真情讲述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2020-11-30 作者:曹曦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形势与政策课是紧跟时事的一门课,这学期有一讲是关于脱贫攻坚专题的内容,从网上找资料讲这个内容并不算难,但要把这门课讲出亲和力,讲得有针对性,还要让学生有参与度,这样就具有很大挑战性。”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案例教师金璐璐说。

怎样通过思政课让扶贫攻坚真正走入学生的头脑、内心深处?“要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向同学们传达最直观的感受,内容真实更有分量,听起来更鲜活、更生动,对学生也更有触动。”黑龙江省形势与政策课教指委主任魏潾说。

哈工程形势与政策课的两位“80后”主讲教师金璐璐、刘禹辰都在城市里长大,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经验。为此金璐璐还特意去哈尔滨周边的农村了解情况、体验生活,眼见为实的脱贫例证让她感到震撼。

“我们的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大多又都是农村长大的,能不能让他们来讲身边人的扶贫经历、脱贫故事?”金璐璐的突发奇想得到了教研室老师们的肯定。老师开始布置任务,让同学们分组准备,通过《我和我的家乡》展示,搜集资料、采访家人及老乡、做 PPT和课件……没想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极高,拿出的课件初稿内容丰富、十分感人。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李晨星从自己家乡两张对比鲜明的图片入手,讲述了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经历。“我家在河南农村,祖祖辈辈都靠种地为生,从‘无路’到‘修路’,从‘无线’到‘有网’,我见证了农村从贫困走向小康,而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他还现场给同学们演示了自己通过手机就可以遥控远在河南家里的任何一件电器,“原来打个电话都是个老大难,现在却实现了智能化家居,真的是想都不敢想的奇迹。”

学生游承志讲述的脱贫攻坚案例题材来源于身为人民教师、志愿下乡从事教育扶贫的妈妈。妈妈在扶贫过程中拍摄了很多照片,见证了脱贫攻坚中村民们生活条件的改变,这让游承志真实感受到党和政府为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努力。游承志说:“扶贫干部在扶贫中耗费了太多精力,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党真真切切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感叹和自豪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妈妈的扶贫工作得到驻扎的扶贫村村民的认可,很多村民把妈妈当成了亲人。”学生谭骁晏说,妈妈志愿到农村做扶贫工作,无暇照顾高考的自己,甚至姥姥过世都没能见到最后一面……当时还有些生气,通过这堂课的准备过程,自己从老乡那里了解了更多妈妈的扶贫故事,更加理解那些为大家舍小家的扶贫干部的平凡与伟大,自己也打开了心结,也更理解妈妈,更支持扶贫工作。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张涵以父亲的小学为例讲述了教育扶贫带给父子两代人的幸福;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旦增玉珍讲述了西藏普通家庭的变迁,表达了对国家扶贫政策的感恩……“我身边的扶贫故事”大学生宣讲团成员的故事都源于他们自身的经历,具有真实性,原创性,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扶贫、脱贫路上的一个个感人故事,讲者动心,听者动容,让全校学生对脱贫攻坚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们也给我上了一堂课。”教师刘禹辰说。当看到学生们提供的详实数据与图片,切合实际的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分析时,刘禹辰十分感慨。“很多手写版的第一手扶贫日志非常珍贵,我也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引入了研讨式、案例式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互动,让学生们把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脱贫攻坚案例整合到一起,让课程更丰富、更立体、更有说服力。”

在教研室主任田朝辉的支持下,哈工程27个班的脱贫攻坚“翻转课堂”试点将学生的宣讲推上讲台。“在学生的讲述过程中,老师们帮助学生一遍遍打磨讲稿,对每个学生讲述的案例进行精到点评,把扶贫攻坚的政策理论穿插其中,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升华了扶贫事例的价值和意义。” 

“分享身边的真实案例有助于我们对于理论、政策的理解和接受,这种沉浸式、感受式的教学听着有趣,学着有用,让大家不知不觉爱上了思政课。”来自江西南昌的2020级信通学院学生万淑珍课后走出教室,显得有些意犹未尽。(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曹曦)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