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凝心聚力 再启新程——从2021年全国两会看中西部教育热点话题

发布时间:2021-04-19 作者:吴绍芬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因此今年的全国两会备受瞩目。两会代表委员就中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有哪些重点关注的话题呢?记者梳理发现,代表委员在民族团结、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破解学生管理难题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好建议,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和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回顾往年全国两会,民族团结都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的一个主题,“加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让我们更加拥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价值认同,也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础。在此次两会上,来自边疆地区的代表委员对“民族团结”话题抒发了体会与感受。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塔城市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闵晓青以自己生活在多民族聚居区的亲身经历,深有感悟地认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能够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大学教授图登克珠认为,民族地区青少年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一支有生力量。做好民族地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要不断挖掘区域内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

边远贫困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教育是关键。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形成了有效衔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代表委员对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比以往更为关注,其中更为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师的待遇、培养问题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近些年一直在为“打造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助力乡村振兴”而呼吁,在今年两会上,她再次呼吁要让乡村教师发展得更好,必须尽快完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特别要体现对乡村教师的倾斜,提升乡村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并期盼尽快实施国家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岗位特殊津贴制度。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提出要“将办好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加强乡村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千方百计拓展乡村教育资源”。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大对县乡教师培训投入,职称评定要采取优惠倾斜的政策”决心,令人深受鼓舞,一经传播很快刷屏。

乡村职业教育需要更好的制度支持

乡村振兴迎来新的契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话题也引发了代表委员的关注。“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尤其要加大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帮扶力度”。今年两会期间,民进中央党派提交了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提案,引发了很高的关注度。随后也有不少代表委员为职业教育发展出谋划策。在吸引生源方面,全国人大代表、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兜底招生”“倾斜招生”制度体系,重点保障贫困边缘群体和易返贫家庭学生就读中职学校;打通贫困学生就读中职—高职—本科的路径;继续执行高职扩招政策。在办学条件方面,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县长钟海燕建议教育部加大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帮扶力度,改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在教师队伍建设、学科专业优化、学生发展路径多元化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呼吁“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加强职业教育统筹管理,建立健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双一流”建设助力西部高校发展

近些年,通过东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边远贫困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成效显著,人才培养力度明显加快,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凸显。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建议,继续实施西部高校建设计划,提高西部高校在“双一流”高校中的比重,支持“双一流”高校对西部地区开展对口支援、开设外地校区等;大幅增加西部高校研发项目数量和经费投入;在西部布局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学校。

学生全面发展受关注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除对这些相对宏大主题予以关注之外,也对学生发展和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聚焦,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随着“内卷、鸡娃、虎妈、狼爸”一些流行热词的传播,如何让家长对教育不那么焦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代表委员围绕解决学生作业、手机、体质、心理健康、睡眠等管理痛点提出了一些建议:教育必须要从过去“时间+汗水”的路径依赖里走出来;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不能成为甩给家长的“包袱”;手机管理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应该将手机管理作为一次教育的机会,从教育的角度去推进;要以法律形式确保儿童全天体育运动不少于1小时;要将儿童青少年典型心理问题筛查纳入中小学、高中及高校入学健康体检内容,将心理健康表现与身体健康表现等同列入中高考综合素质评价;要让学生有充足的睡眠等。

宏观着眼谋全局,微观入手惠民生。中西部教育需要好的生态、好的政策倾斜、好的改革举措与行动新风。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有关教育评价改革的建议、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热议,都为中西部教育发展做了很好的指引。

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子?“学生如果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在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眼里,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让孩子们形成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谈科技创新时折射出了教育的真谛:“一方面要让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普通人也有上上智。”

两会已落下帷幕,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再启新程。新时代赋予新任务,新征程要有新作为。我们要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向更美好的教育进发。(本刊记者 吴绍芬)(《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4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