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文爱凤 姚玲)弹钢琴、画画、经典诵读……这是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思源实验学校九年级学生马思妤的日常课外生活。周末,她还经常在家附近的智慧书屋“打卡”,乐享阅读时光。
作业少了,负担轻了,学生可以腾出时间来做喜欢的事,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得益于今年秋季学期以来,定西市强力推动的“双减”工作——坚持在教学质量上做加法,学业负担上做减法,改革创新上做乘法,顽瘴痼疾上做除法,打出了一套“加减乘除”组合拳,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各学校多措并举、创新形式,围绕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提升质量等方面,全面推动“双减”落地见效,有效解决了家长的“急难愁盼”。
目前,思源实验学校共开设52个社团,涵盖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方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在校园一角,学校还专门开辟出一块约2000平米的劳动实践基地,学生除参加劳动课程外,种上了蔬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通过劳动实践,学生不仅辨识五谷杂粮,体会到劳动的辛苦,还丰富了农业知识,学会了劳动技能。”该校校长王赟说。
作业“减负”,并不意外着没有作业,各学校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教师赋能、为课堂赋能的同时,还在作业设计质量上想了不少“金点子”。记者在安宁区永定路小学看到,每间教室的任务栏里,都贴着一张《学科作业公示及完成情况统计表》,各科作业内容、预计完成时间、作业完成情况等一目了然,这是该校围绕作业改革制定的一项特色之举。
“这一举措,既能有效协调各学科的作业时长,也促进了学科间的均衡发展,确保学生校期间就能完成当天的作业,做到了‘减负’但不‘减质’。”该校校长黎建国介绍,教师还会布置一些有趣的课后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在家看书、观察,而不沉迷于网络和电视。
传统非遗扎染、肉羊养殖场、中药材“百草园”……随着“双减”政策落地,这一学期,陇西县渭州学校的校外实践“大课堂”异常精彩。学校每周通过“校车+实践”的方式,串联起20多个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学生们亲近自然,走进田野、深入社会,接受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
“双减”落地,快乐起航。据介绍,目前,定西市78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参与学生27.97万人,有效减轻了家长和监护人接送、看护难等负担。同时,各学校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作业控制时间、开足开齐课程、“零起点”教学、考试成绩等级形式呈现的比例均达100%。
此外,各学校不断深化家校共育,教育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成才观,合理安排学生在家生活,并通过教职工会、家长会、班(团队)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培训,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