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如何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发布时间:2022-04-12 作者:杨宇 惠娟 杨匀 贾文颖 赵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珍爱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多次寄语广大青年。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续聘压力、论文指标、住房问题、“帽子”烦恼、职称瓶颈等一系列困扰青年人才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破五唯”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和政策举措。如何将惠及青年人才成长的这些政策落实落细,使他们心无旁骛投身于教学科研?如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青年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3月2日,围绕青年人才成长道路上面临的安身、安心、安业“三大盼”问题,本刊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人社部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政协委员、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2022两会E政录”融媒体访谈直播间,展开深入讨论。

p29.jpg

从左到右:袁亚湘、冯丹、王辉耀

培育青年人才就是奠基未来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和活水,培育青年人才就是在奠基未来。据科学史相关研究表明,科学家在25岁-45岁之间最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很多重要的科学贡献都是科学家在青年时期的智慧产出。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2025年、2030年、2035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动员令,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对此,袁亚湘表示,怎么强调对青年人才的重视都不为过。就未来而言,各国科学技术的竞争主要是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如数学学科,更是青年人才的天地,该领域知名国际奖项菲尔兹奖只颁给40岁以下的年轻数学家。冯丹认为,青年人才是创新的源头,也是国家的未来。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大背景下,考虑如何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促进青年人才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王辉耀看来,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多个领域不断攀登新的高峰,需要大量各行各业的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青年人才的发展关乎祖国的未来。全社会应当营造关心关爱青年人才成长发展的氛围,真正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谈到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的整体情况及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时,袁亚湘表示,中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在国际上是比较优秀的,如航天等很多技术领域,都是年轻人为主“挑大梁”。这些中国青年人才都非常优秀,不亚于同年龄段的国际同行。这也得益于中国教育为他们打下的坚实基础,以及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等优良传统的传承。我国青年科技人才底子好,现在又赶上好时代,国际交流也很充分,这些都是优势。但相比而言,在好奇心驱动方面还存在不足,同时也面临很多现实困难。袁亚湘希望,全社会要更加重视和关心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普通青年人才的成长,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环境,让他们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随着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加上受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受过良好教育、又具有科研能力的高素质青年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关注。王辉耀介绍,发达国家凭借有竞争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通过出台各种人才计划、调整移民制度、加大力度吸引并留住优秀国际学生、加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合作等措施,储备和培养了大量能为其所用的潜在顶尖科技人才,如美国的富布赖特项目、德国的“洪堡学者”计划、英国的罗德奖学金项目等,其人才培养、使用经验也值得借鉴。王辉耀说,在全球人才竞争的局面下,中国如何把人才工作做得更好,值得深入探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特别要关心人才的流动和人才的聚集效应,同时还要有一套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工作体系,这是决定未来中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是引进、培养、用好青年人才的重要载体。据冯丹介绍,在她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人才被视为主力军。学院充分发挥年轻人的创新创造能力,从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各项研究工作。去年,该院一支平均年龄24岁的团队,获得计算机辅助设计国际会议(ICCAD)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布局布线算法竞赛第一名。获奖团队由一位“70后”老师和4位“90后”学生组成,他们之前一直从事理论研究,却选择主动跳进芯片“主战场”,将理论研究和实际需求结合,为解决“卡脖子”问题贡献力量,最终取得佳绩。冯丹说,年轻人有干劲、冲劲,也有想法,只要给他们平台,就能做出非常亮眼的成绩。年轻人不仅有能力,而且还有担当,是未来的希望之所在。

为青年人才解压“松绑”

近年来,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续聘、论文、住房、“帽子”、职称等压力颇受社会关注。这些现实困难,让本处于创新创造黄金期的青年人才很难心无旁骛地投入研究和教学。袁亚湘近年来一直在呼吁解决这些问题。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博士毕业后参加工作,大多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和晋升压力,且这种压力很可能还会随着职位提升而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像被人推着走,而非单纯出于对科学的兴趣而开展研究。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往往需要年轻人全身心地投入,敢想敢做,出“鬼点子”。只有在没有太多外部压力的氛围中才有可能产生这样的结果,才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解决这些困难的关键,还是要看科学评价体系的大环境,要真正摆脱只看可量化指标的思维模式,让多元评价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给青年人才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有释放活力、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和动力。

冯丹认为,这些困难和压力既有青年人才对自己的高要求,同时也是整体环境造成的,需要从“安身”“安心”“安业”三方面来综合解决。高校和科研机构要想留住青年人才,应该想到他们的实际困难,想到如何为他们提供住房保障和比较体面的收入,让他们至少没有太多后顾之忧,这样才有“安身”的基础。考核评价方面要打破“一把尺子量到底”,真正解压“松绑”,让青年人才不再热衷于追求短期效益,“安心”坐冷板凳,做原创性、长效性的创新工作。在“安业”方面,建议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减少竞争性经费和资源获得,为真正热爱科学、真正有能力有意愿的青年人才创造必要条件,让他们不必把更多精力放在资源竞争上。

王辉耀提出,让青年人才“安业”的平台本身就是多元的,用“一刀切”的标准既容易压制平台的积极性,也可能造成地区、专业、项目等多方面的不均衡。解决这些问题较好的方法是让评价体系多元化,鼓励其在创新中不断完善。评价体系的创新要以成果为导向,青年人才无论是擅长科研、教学还是其他工作,都应纳入评价。同时,这种评价还应考量青年人才在国际同行中的认可度等。评价体系要多元,支撑保障也要多元。自贸区、高新区、留创园等都是很好的平台载体,应该考虑如何把这些因素充分利用起来,与科研、教育、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相结合,鼓励全社会都为青年人才成长发展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

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科教界的代表委员都在呼吁,要遵循人才成长和科研工作规律,对青年人才给予足够的重视,解除他们身上的过重压力,取消那些追求“短平快”的规定,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待遇保障。袁亚湘认为,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青年人才的不同特点。例如,培养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青年人才,一方面要在生活上为他们解决好后顾之忧,提供一定的待遇保障,让他们安心科研。当人处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时,内心会想着要不断进步,不断往前冲,这样的冲劲会不断激励青年人才在科研上勇攀高峰;另一方面要遵循青年人才成长规律,在学术上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顺其自然。如果一味地关注某些、某类青年人才,不仅会给他们带来压力,揠苗助长,还有可能错失其他可能成为世界顶级科学家的苗子。同理,对于计算机科学、工科、文科等学科的青年人才,也应有恰当的培养体系和相对应的举措。

在冯丹看来,科学研究需要创新,创新需要尝试,越是有价值的创新,存在失败的风险就越大,就越不被大多数人看好。而大多数人看好的工作则大多轮不到资源占有较少的青年人来做。因此,从事不被人看好的创新研究的青年人才,遇到的尴尬会更多,需要的冲动更多,需要打破的边界也更多。因此,容忍失败、容忍尴尬、容忍冲动、鼓励打破边界的环境,就是给青年人才最好的支持。她建议,国家和相关部门、用人单位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实施分类评价,甚至是无框架评价,对创新性质的科研探索不要事先规定评价框架。因为青年人才的创新成果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测,应充分尊重并鼓励每个人的特色,让怪才、偏才也能安心发挥作用。

王辉耀表示,多元化评价体系对于青年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要针对不同行业的人才制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鼓励更多的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用人单位制定创新、多元、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并使之与国内人才评价通用标准及行业发展大势相适应。另一方面,要开阔视野,放眼国际,学习世界各地、各行业优秀的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取其所长,并推动国内人才评价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的青年人才。

协同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青年人才相关问题的解决,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包括青年人才在内的广大人才队伍的创新创造活力,国家、地方、用人单位等各方应各守其位、各尽其责。王辉耀认为,国家层面,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推进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立足实际、突出重点,解决人才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地方层面,要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意见,帮助解决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根据地区实际,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比如在青年人才子女就学方面缓解他们的压力;在待遇方面,将西部边远地区青年人才的薪酬标准提到和沿海地区相同甚至更高水平,等等。用人单位层面,加强对青年人才的业务培养,支持他们组建团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在成家立业和子女入学等方面多一些关心关爱。

冯丹用“大平台、大团队、大成果”来概括她所在学院青年人才工作的经验。她说,学院以计算机系统见长,所以特别强调依托大平台;而开展云计算海量存储这类大系统研究需要多人协作,所以也强调团队和老、中、青“传帮带”,年轻人在融入团队的过程中,在大项目的成果驱动下,能学到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对此,34岁就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冯丹特别有感触。她说,团队支持对年轻人的成长非常有帮助,“我的成长就得益于导师及团队的支持。我那时刚毕业没多久,有闯劲有想法,但方法并不太多,导师和团队给我创造各种条件并给予帮助。”

在这样特别强调团队作战、出大成果的团队中,如何细化个人的评价和贡献,在冯丹看来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她认为,人才评价要更加精细化,强调过程管理。此外,计算机学科作为一个创新驱动、与产业联系紧密的学科,在人才评价方面应有更多维度,应让擅长理论研究和擅长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都能得到相应认可。

此外,袁亚湘认为,营造良好环境是解决外因,另一方面,青年人才自身也要充分调动内因,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远大志向、潜心研究干事,方能挑大梁、成大才。他说,青年人才的成长一方面要看外因,但不管外因怎么样,最终还是要靠内因,无论环境如何,年轻人都要有坚定的信念,树立远大的目标,真正热爱科学、献身科学,这是最重要的。身处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青年一代一定要倍加珍惜,抓住机遇,努力做出好成果。  

今天的青年人才是未来领军人才、战略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既是我国青年人才发挥作用、实现自身价值的机遇期,也是我国建成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充分释放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从国家到地方,从相关部门到用人单位,扮演好各自角色,加大支持力度,解决实际困难,共同营造良好环境,青年人才方能安身、安心、安业,从而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青年力量。(文 本刊记者 杨宇 惠娟 杨匀 贾文颖 赵冰)

来源:《神州学人》2022年第4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