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国高校学生实习实践工作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依旧存在制度欠完善、校企协同不足及模式传统单一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应“四位一体” 协同发力,构建多方参与的制度保障体系,强化校企深度协同,创新模块化、项目化实习模式,并实施全过程动态管理。通过系统性改革,推动实习从形式化向能力本位转变,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高校实习实践;实习质量;校企协同;能力培养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实习实践,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实习实践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实习基地数量增多,校企合作项目蓬勃发展,实习质量也在稳步提升。但部分高校的实习实践,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距离,未能完全摆脱“空中楼阁”的困境。
教育法虽明确企业有支持实习的责任,但高校在将法律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细则时有所滞后,校企约束机制亟待加强。高校与企业在实习合作中的权责界定不够清晰,现有合作协议对企业的约束力有限。因此,企业在履行相关义务时,难免面临“分工之困、费用之忧、风险之虑”[1]。
与此同时,针对企业的实习激励机制仍欠完善,市场化的成本补偿机制存在短板,导致企业参与实习的内生动力不足,积极性受到影响。部分高校实习经费预算机制未能与时俱进,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导致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受限于经费压力,高校不得不压缩实习开支,降低实习标准,甚至被迫选择一些低成本、低质量的实习项目,最终导致实习内容碎片化、形式化和低效化。此外,风险共担机制的缺失也让企业对实习顾虑重重。企业担忧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意外、损坏设备,甚至泄露商业机密。目前,行业风险防控体系尚不健全,校企风险共担的成功案例也比较少。
实习质量不高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少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与专业关联度不高,学生难以接触核心业务,只能从事一些辅助性工作,如整理文档、录入数据等。实习内容与专业脱节,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和精力,也打击了就业信心,甚至可能加剧对未来就业前景的迷茫与焦虑。
高校在实习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也影响了实习质量的提升。实习经费的限制,使得高校在实习管理方面面临挑战。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实习考核标准有待提高,缺乏校企协同的标准化评价机制。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加强,部分教师实践经验相对薄弱,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导致指导效果不够深入。此外,高年级学生在实习期间面临求职压力,可能会影响实习的投入程度,实习时间与求职需求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实习的形式化。
实习基地建设滞后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部分高校缺乏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只能依赖一些临时性的实习场所。这些实习场所难以提供系统性的实践训练,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此外,部分企业在实习生培养方面投入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实习生的价值。校企合作稳定性不足、机制保障不够完善、质量监管存在薄弱环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实习基地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需求,实习效果受到影响。
实习质量不高,不仅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可能引发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担忧。长远来看,这可能会对高校的声誉造成一定影响,也使得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获得及时的行业反馈和有效提升。
面对高校实习实践“落地难”的挑战,需要从制度、机制、模式、管理四个维度入手,构建“四位一体”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实习实践从“形式化”向“能力本位”的转变。
实习实践要取得实效,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根本保障。高校应联合行业协会、企业等共同制定《校企实习合作指导意见》或《实习质量评价标准》,构建多方参与、责权对等的协同机制。一方面,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根据行业特点提供实习岗位,并明确实习任务;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市场化的实习激励机制,通过社会捐赠、校企合作基金等多种途径拓展资源投入渠道。此外,还应建立完善实习保险制度,由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合理分担学生在实习期间可能发生的意外风险,并明确知识产权保护条款,规范实习过程中的技术保密与成果归属。唯有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方能为实习实践提供坚实支撑。
实习实践走深走实,校企协同是核心驱动力。高校与企业宜携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共同开发与产业链紧密衔接的实习项目[2]。例如,工科专业可与头部企业对接,提供核心技术岗位实践机会(如参与技术实操、跟岗学习),文科专业则可深度嵌入企业实际项目(如参与市场调研、文案策划)。同时,鼓励高校联合行业协会搭建区域性实习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企业用人需求与学生实践能力的精准匹配。此外,还可由行业协会牵头,分行业制定实习标准(如IT行业实习周期与技能要求,建筑与土木工程行业工作职责与技术能力框架等)。唯有深化校企协同,方能为实习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资源。
实习实践要提质增效,创新实习模式是关键。高校应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的束缚,积极推行跨学期、模块化、项目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例如,可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鼓励学生围绕企业实际问题完成调研报告或技术改进方案。同时,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并将企业挂职经历纳入教师职称评定体系。高校可设立“企业导师工作室”,定期选派教师和学生深入企业参与研发和项目合作,并鼓励企业工程师到高校开设实践课程。唯有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方能有效提升实习实践的价值。
实习实践要保证质量,全过程管理是重要环节。高校应建立常态化的实习跟踪管理机制,可借助信息化平台(如实习管理系统)动态掌握学生实习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可采取定期抽查、企业走访等方式评估实习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完善实习方案。唯有通过强化管理,方能有效保障实习实践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桂林,蔡永鸿.高等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缺陷与改革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4(10).
[2]刘坤.高校工科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完善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24(23).
【作者:李贇,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
(原载2025年第13/14期《中国高等教育》)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