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文件,为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引,其中多次强调推动教师评价改革。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融合时代要求,立足学校教师培养工作实际,不断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把握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促进校本教师评价的数智化转型,助推学校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系统研发,全方位服务教师队伍建设
自2020年起,学校携手高新企业,以匹配学校教师职业发展管理需要为依托,开发建设教师队伍数智化治理平台—教师成长树系统(见下页图)。经过需求调研、搭建系统基座、采集数据、功能开发、应用优化等循环迭代,系统日渐成熟。系统包括大数据统计、基础数据管理、业务管理、教师发展管理、权限管理五大模块,各大模块又细分为多个子维度,涵盖教师队伍建设的各类业务场景,如人事信息及基础数据管理、教师招聘、业绩考核评价、教师画像等,让教师的管理和发展更加高质、高效。
大数据统计和基础数据管理模块通过建立教师成长大数据库,并通过各类数据的智能统计和分析,帮助管理者快速高效把握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教师发展整体情况,为教师队伍的优化和调整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帮助教师建立个人专属而全面的数字化档案,解决了原来成长材料不易保存、容易丢失、整理耗时费力等问题。
业务管理模块使原有的教师评估、教师招聘、征文评选、课题申报等各类教师管理工作电子化,极大地节省了管理者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减轻了教师在参与管理过程中的负担,实现了相关资源一次上传、永久使用。
教师发展管理模块通过教师画像帮助管理者发掘不同教师群体的真实需求,探索教师发展的规律,更加精准地设计和组织教师培训。同时帮助教师个人进行自我发展诊断,推进自主规划和发展。此外,这一模块还开发了“文翁论教”教师虚拟发展学苑,引导教师在更大的虚拟教研共同体内分享自己的教书育人经验和认识,在互促互助过程中提升成就感。在开放、和谐的对话交流过程中,专家型教师利用自身优势作贡献,带动新手教师成长。与此同时,吸纳职前教师、薄弱学校教师共同在“文翁论教”虚拟发展学苑中贡献智慧、集智攻关,实现与学校线下教师培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全体教师快速成长。
权限管理模块包括轮播图管理、公告管理、菜单操作管理、角色账号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等,其核心作用在于通过对不同角色分配操作权限,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和操作其职责范围内的资源与功能,保障系统安全与数据合规,并提升管理效率。
系统赋能,构建“二元协同”教师评价体系
学校依托教师成长树系统构建了由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与教师评价应用体系有机融合的“二元协同”教师评价体系,解决以往结果性评价低效、发展性评价不足等问题。
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大原则,包括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影响四个维度,细分为师德测评、综合荣誉、教育教学常规、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科研、竞赛辅导、教育管理、辐射引领、其他等九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
教师评价应用体系即教师成长树系统,系统依托由全校500多位教师的基本信息及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各个方面成长材料构成的数据库,变原有纸质版的教师评价为电子平台化的协同教师评价,同时通过对教师的群体或个体画像,实现更精准、更客观的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将各类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和管理者,用于教师的自我诊断和发展、教师队伍的精准高效管理。
“二元协同”校本教师评价体系追求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并在双向互动中动态调整和优化,力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推进学校高质量育人体系建设。
评价实施,推动教师评价的数智化转型
学校基于“二元协同”教师评价体系开展了系列实践探索,为教师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方面,改进结果性评价,实现提质增效。开发业绩考核功能,使原有的职称评价、评优评先等结果性评价的所有环节均通过教师成长树系统进行。学校两大校区各行政管理部门,包括学校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课程教学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等,通过教师成长树系统协同参与教师评价,让数据多跑路、教师少跑腿,破解了纸质化评价造成的效率低下、负担过重、评价材料不易保存等问题。目前,学校已经通过系统组织教师业绩考核50次,参评教师达329人次,涉及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教坛新秀、“四有”好老师和各级职称的申报和评选。
在日常结果性评价推进过程中,很多教师在评价之前对自己是否符合评审要求缺乏清晰认知,基于此,学校通过梳理中学各级教师职称文件以及国家、省、市各级评优文件,分析归纳出各类评比活动的“基本条件”和“优先条件”,依托教师成长树系统开发出“评职资格查询”与“评优资格查询”等智慧诊断功能。教师将自己的成长数据上传后,便可一键查询,智能对标,清晰诊断出自己各项条件是否符合要求,从而有效帮助教师直观了解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具体差距,激发教师的内驱力。目前,学校教师可自主进行各级职称及17类荣誉称号的条件对标。这一创新功能有效解决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标准模糊、方向不明等问题,给予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更多的自主决策权,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度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除了评职评优外,学校坚持落实“学术治校”的办学理念,每年年终时会开展科研成果专项业绩评价和奖励核算,主要内容包括课题立项、课题结题、课题获奖、论文发表、论文获奖、论文提交等。教师成长树系统上线以前,每年的科研评价需要对上千条成果数据进行采集、梳理并逐一核算校对,过程非常耗时费力,2023年起学校在教师成长树系统开发科研奖励核算平台,实现数据采集梳理—数据核算—结果反馈全流程电子化,系统的便捷高效深受教师好评。
另一方面,推进发展性评价,实现画像赋能。发展性评价是评价改革的难点,它不仅指向过去,更面向未来,其根本落脚点在于诊断和反馈教师专业发展现状,通过教师自我完善和外部力量推动促进教师发展。学校根据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特别设计了教师个人画像和教师群体画像功能,画像维度包括个人荣誉、科研课题、论文专著、赛课献课及学术讲座、学科类竞赛辅导、艺体类竞赛辅导、教师培训进修、班级管理、校内引领、校外辐射等,有效解决了原有教师评价中对教师专业发展关注不足的问题。
教师个人画像包括“教师职业生涯画像”和“教师个人年度成长报告”两大类型。教师职业生涯画像对教师职业生涯中已产生的成长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通过雷达图、柱状图等方式进行可视化、形象化、直观化的呈现,全面客观展示教师在各个方面的数据表征,为实现诊断性、形成性教师评价提供更为直观、全面的参考。画像会随着教师成长数据的更新而实时更新,助力教师制订针对性的职业发展方案。此外,除了职业生涯的综合画像,系统还以五年为周期、以职称等级为分界进行个人职业生涯的阶段性画像,帮助教师了解自己不同阶段的专业发展状态和发展潜力,绘就自己的成长轨迹。教师个人年度成长报告从服务学校时长、出勤、师德生评、荣誉称号、班主任工作、教育科研(课题、论文、专著)、赛课、指导竞赛、分享交流(献课、讲座)、示范引领(支教、指导青年教师、社会兼职)、称号评价等维度出发,形成个性化的个人年度发展报告。报告一方面旨在帮助教师全面回顾和审视一年来的辛勤耕耘后的成长和收获,激发教师的获得感、成就感和价值感;另一方面提醒教师注意暂缺的短板,有助于帮助教师明晰未来前行方向,激发教师的成长自觉,让自己的成长树更加枝繁叶茂。
教师群体画像从特定校区、特定教研组或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群体等角度出发,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群体性画像,了解不同教师群体的发展特点和现状,为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培训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例如,学校利用名师群体画像功能,结合半结构访谈法对25位名师进行一对一深入访谈,力图破解学校名师的成长密码,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提供启发和借鉴。经过画像和访谈综合分析发现名师身上的共通特质:崇高的师德修养和炽热的教育信念、深刻的学科理解和精湛的业务水平、持续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长远的素质培养、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引领的责任担当。基于此,学校在教师培训中充分挖掘已有名师资源,有针对性地搭建培训平台,如学术委员会、名师工作室、教师沙龙、科研共同体等,实现教师培养从“个体优秀”到“群体共生”的转向,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除了独立的个人或群体画像,系统还开发了画像对比功能,既包括个人画像自身的对比,也包括个人在教师群体画像中的对比,帮助教师找到自己在不同教师群体中的发展坐标,破除教师发展的混沌迷茫状态,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部动机。
教师成长树系统推动了教师评价的数智化转型,驱动教师评价从结果导向向发展导向转变,为学校教师队伍的管理、评价和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引领和支持。未来,我们将对系统进行优化,完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使教师画像的维度、主体以及分值权重的比例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扩大教师数据采集范围、丰富教师成长数据维度、增加样本数据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数据支撑;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为学校教师培养中的实际业务提供方案建议;等等。
本文系2022年度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Y2022Z19)、2023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项目重点课题“基于教育大数据的中学校本教师评价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为例”(课题编号:SCJG23A045)的研究成果
(田间 蒋宇瑛 谢玉晓 作者单位均系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
《人民教育》2025年第13-14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