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喜欢追随那些有远见的人,但我们的周围很少有人能真正洞见未来。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只有善于以未来的视角看当下,才可能从容地站在未来。那么,何谓“远见”?课改人的远见体现在哪里?
最近看到的两个场景,大概可以注解课改人的远见。
在中国教师报课改名校游学公益行动第6站的活动中,南明教育团队成员张春燕讲述了他们所实践的“全人之美课程”。全人之美课程体系由身体课程、艺术课程、智慧课程、人格课程4个理念一贯、逻辑自洽、相互融合的板块组成,旨在让学生找到并发展自己最深的愿望和最大的可能性——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
张春燕作为校长与学生一起经营着一间名叫“橄榄树”的教室,在这间教室里生活的人有着相同的文化朝向与期待。她带领学生用诗歌来表达生活,她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作品进行回复,这样的努力旨在让每一个学生的付出“被看到”。她将这些诗歌打印出来,配上画贴在教室里,有时候还会将这些诗歌谱成曲一起吟唱。这是一种多么曼妙的教育生活啊!听着她的讲述,你会感叹这个世界上果真有人可以把教育生活过成一首诗、一个故事,可以把自己活成学生的榜样。
有人感叹,“这么唯美的教育,我们做不到”。有时候那些好的教育样态不需要我们一定抵达,但需要我们看见。当你看见好教育的样态,走向它便成为可能。
教育就是让学生不断遇见美好的过程。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一个孩子朝前走,他最初看见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张春燕让学生不断发现美好、遇见美好,这是否就是一种教育人的远见呢?
第二个场景是前不久观摩的吉林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秦亮的一节课。在2018学习共同体全国教育峰会上,秦亮借用上海市金苹果学校初二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化学课。面对没有学过化学的初二学生,秦亮将这节课定位于一节化学启蒙课。这节课以二氧化碳的发现史为主线,以项目式学习、思维导图、科学探究作为理解认知的辅线,采取“倾听、串联、反刍”的方式推进学习,将化学的趣味性、探究性、科学性、严谨性融合在教学中。一节课下来,作为教师的秦亮没说几句话,甚至没讲知识点,但学生意犹未尽,沉浸在实验和探究中。
在议课环节,台湾教师李玉贵说,尽管这样的学习节奏比教师讲要慢很多,但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实践后的知识——是真知。旁边一名认真观课的高中化学教师着急了:“这样的课能应付考试吗?我发现一些学生并没有搞明白二氧化碳的性质。”另外一名教师则回应说:“你说的是一节课的目标,秦老师追求的是一年后、两年后的长线目标。”
这样的观点交锋很有意义。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直奔考试而去,对分数的过度迷恋已经让我们习惯了功利化课堂。有多少知识今天要考,未来却不需要,而今天不考的,未来却可能要考?教育需要拒绝眼前的功利,但这的确需要勇气。
我想,秦亮的课堂探索是否代表着一种远见呢?
所谓远见无非就是“守正”,远见之“远”,在于总有人在思考未来、守望未来。远见有时候是具体的、可见的、可感的,而分数对教育的牵引,可能正是对远见的障碍和遮蔽。
未来已来。未来就在当下,今天站在哪里,未来就可能走到哪里。有远见的课改人一定会在某一天、在课改的转角,遇见今天守望的未来。
教育的进步大概正是教育人远见的积累。
《中国教师报》2019年01月02日第1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