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管理创新释放教育活力

发布时间:2019-01-23 作者:韩吉东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成为许多区域教育管理者的隐忧。如何在保持区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释放区域教育的活力,考量着区域教育管理者的集体智慧。只有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的各种关系,才能激发区域教育活力。

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出实招

“主其事曰管,治其事曰理”。推进依法自主办学关键在人,主要是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只要抓好这两支队伍,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

提升校长治校育人能力。2018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启动了“校长治校育人能力提升年”,构建校长治校育人能力模型,着力提升校长从严治党、治理探索、团队建设、课程领导、盘活资源、改革创新、自我发展等七项能力,锻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校长队伍。

一是健全专业发展机制。“请进来”举办校长学习班,邀请纪委、财政等部门专家授课,重点就纪律、财务等法律法规充电加油。“走出去”赴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开展订单式封闭培训,从思想理念、理论政策、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二是健全队伍交流机制。分学段组织中小学校长提升工程,围绕区管校聘、职称竞聘等开展专题研讨。三是健全校长管理机制。制定了《星级学校管理办法》,细化评价指标,借助大数据科学全面评价校长;完善校长后备人才库建设,采取推荐和考选等形式储备年轻干部,并组织到农村学校挂职,激发校长队伍活力。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从师德师风、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学生管理等四个方面,培养品质至上、素质全面的“四有”好老师。

一是提升教师理论素养。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系列培训,实现了全区2000余名一线教师轮训全覆盖。二是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连续举办了两期班主任培训班,全区987名中小学班主任接受了专题辅导,实现了全覆盖。三是提升特色发展水平。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学前教育科研中心和区、校两级名师工作室,助推教师快速成长。同时,组织教师专业素质测试、教师基本功大赛等,以考促学、以赛代练,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检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上破难题、增动力

从教育管理的角度看,打通部门之间、上下之间的“脉络”,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解教育深层次发展难题的关键,必须有勇气“动刀子”。

为此,潍城区以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扎实推进区管校聘、职称竞聘等系列改革,调动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强力推进“区管校聘”。2018年,区编办和人社局分别核定编制和岗位总量;区教育局结合实际分配编制岗位指标,并下放到学校;各中小学科学设置岗位,经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严格按照校内竞聘、学区内竞聘、系统内竞聘和系统外安置,实现了教师从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

突破职称竞聘瓶颈。区人社、教育、财政等部门经过联合调研、深入研究,下发了《潍城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竞聘工作底线清单(试行)》。区人社局分别核定了高、中、初级岗位总量,区教育局具体分配到各学校。各学校按照依法自主办学要求,严格落实“一校一策”,所有学校职称方案85%满意度以上通过后实施,极大激发了队伍发展活力。

在专业服务上定好位、把好脉

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放管不等于放纵,扁平化不是自流”。要做好“放管服”,重点在于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避免低效和无效服务,避免拉“倒车”。

因此,要“服”得准、“服”得及时、“因需而服”,实现提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的目标要求。一是完善建章立制。2018年,区教育局健全了常态学习、群众诉求处理、经常性监督检查等机制;每月定期召开党委(支部)会,以议题形式集体研究决策重大事项,以会议纪要推进落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章可循。二是落实一线工作法。坚持主动跑跑腿、动动嘴、伸伸手,局机关工作重心下移,教育局班子带头下沉一线;积极开展订单式教研,教研员下移到学校,根据实际需求靠前指导。杜绝“闭门造车”,实现“双赢”或“多赢”。三是搭建展示平台。为切实展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成果,2018年先后举办了艺术节、体育节、科技创新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四大节”活动。2019年,将落实“四个十”工程(评选十所优质学校、十佳青年教师和建设十个名师工作室、立项十大教育课题),搭建更高层次的平台,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动教育事业更加优质均衡发展。

《中国教师报》2019年01月23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