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区域教育地理·海南三亚

“226”重塑三亚教育生态

发布时间:2019-03-26 作者:本报记者 高 影 来源:中国教师报

“探索、实践‘226’的过程,于学校全体教师来说,是从生搬硬套、一板一眼的模仿到理念的消化吸收、操作得心应手的内化过程。总结起来就是三个从有形到无形:小组合作从有形到无形,评价从有形到无形,课堂教学模式从有形到无形。合作精神已经内化于学生的潜意识里,每个学生随时随地都在根据需求融入新组织,合作已成为自然而然的学习方式。”海南省三亚市八一小学党支部书记黄灿做了这番总结。

“最初感觉这种课堂形式非常适应农村学校,但做起来困难重重。而教师何宗映却一直坚持,效果也很好。于是,让她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并逐步在学校推广。”红塘小学校长林颖倩说。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开始了对校本课程的研究。通过《我秀三亚美》、黎族课程的开发,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发现生活中的美……”育才学校教师陈娟说。

……

“226”是什么?三亚市的校长和教师提起它何以津津乐道?“226”是《三亚市“双主体两转变六要素”有效教学实验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的简称,也称“226”有效教学实验。“双主体”指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转变”指教师要转变教的方式,学生要转变学的方式;“六要素”指创设情境、呈现问题、自学互助、展学交流、讲解质疑、训练达标6个操作要领。“226”的别样之处在于它是吸收外来经验又结合本土教情、学情的课改实验,它扎根课堂又不唯课堂、不唯模式……仿佛一颗石子在无波无澜的三亚基础教育界投掷出一圈圈涟漪。教师的职业状态、自我成长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在推进过程中潜滋暗长。

改变关系激发活力

走进“226”教学现场你会发现,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是看得见的,孩子精力旺盛、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学习方式是看得见的,自主探究、合作互助、展示交流;学习习惯是看得见的,深思善问、质疑倾听、积极参与……师生在课堂上演绎着生命的精彩。

海南省三亚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教科研中心主任傅元根是“226”课题主持人。自2012年5月起,他带领课题组成员罗禹、吴家英、陈求丽、陈毓壮、陈琼尧、陆小琴、张燕、曾文忠、曾卫红,开始在过岭中学、八一小学、崇德学校等8所首批实验校进行实验。在推进过程中, “226”不仅提高了实验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干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三亚的教育生态。

作为首批实验校,八一小学校长曾卫红谈起课改兴致浓时犹如开了一场脱口秀。八一小学承担着海南南部十几个驻军部队子女的基础教育任务。在校学生60%是军人子女,教职员工70%为军嫂。基于这种深厚的军旅文化底蕴,学校一直坚持“红星闪闪放光彩”的办学理念。经过两年的摸索,在管理机制、课堂评价、集体教研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观。

八一小学的“星课堂”遵循“双主体、两转变、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强调小组内互帮互学、互为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都可以感受到被需要、被关注、被认同。在“星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交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个学生的存在感只有1/50,但是在小组中,他的存在感有1/6,时时被组内成员所关注。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发出耀眼的光芒。”曾卫红说。

以评价深化课堂,八一小学实行星评价争章晋级制,红色代表德育星,黄色代表语言星,蓝色代表研学星,绿色代表健体星,紫色代表艺趣星。学生在课堂表现突出,任课教师就会奖励不同颜色的星星,每周班主任统计学生获星数量,10颗星星可以获得一枚星星章。“星课堂”注重学生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学习成果,实现课课有评价、周周有小结。

不仅对学生评价系统完善,八一小学对教师的评价同样有章可循、有典可依。学校制定特色课程研发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评价与奖惩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特色活动和课程开发,进而提高质量。

八一小学取得成绩后开始发挥辐射作用,凡有公开课、赛课和集体教研,曾卫红都会邀请课题学校的教师参加。作为推广期进入“226”有效教学实验的海罗小学、红塘小学、荔枝沟小学等经常在被邀之列。

虽然海罗小学是2017年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但学校发展迅速。为推动课改,校长周珍大胆启用接触过小组合作学习的青年教师王珍。王珍善于钻研,只要认准的事就会不断进行探索。

2011年,王珍曾到南京晓庄学院学习一年,看到那里的教师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很惊喜。回来后就着手进行实验,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来。2017年,久埋在心里的种子又复活了。在实践中王珍慢慢发现,小组可以不是固定的,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求随机自由组合,还可以师生组合。不管哪种组合,都是要达到碰撞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目的。每次置身于课堂,置身于这样的学习场,王珍内心都有一种感动和满足。

红塘小学与海罗小学一样,也是推广校之一。教师何宗映是红塘小学课题实验的骨干,当问及“226”带给学校、学生什么样的改变时,她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从加入课改实验校后,学校整体成绩从倒数上升至第10名,学生综合素养、习惯养成都有很大进步。

通过各实验校师生的共同努力,“226”在三亚市教育大地生根发芽,影响到越来越多的人。

课堂课程双向发力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给傅元根带来很大的触动,他开始思考“226”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问题,教学改革与课程变革需要双向发力,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还要关注课程的建设。傅元根和他的团队认识到,教育改革过程中,课堂教学改革是解决怎么学的问题,课程是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两者有着高度关联和相互影响,课程变革的实质性变化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实质性变化。傅元根就此总结出四句话:教育改革必须真正回归教育的本源,教学改革常常会促动课程变革,课程变革又会有力撬动教学改革,再好的课程都要有好的教学实施。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课程建设成为实验校的另一个重要目标。三亚市实验小学创设的阳光课程,遵循“七彩阳光,立德追梦”的课程理念,建构了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三大课程板块和“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大色系课程整合成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阳光课堂”“阳光学科”“阳光社团”“阳光节日”“阳光之旅”“阳光晒艺”课程的实施,实现培养“阳光少年”的课程目标。特别是课程吉祥物的形象化设计,将课程主旨和鲜明特征凝聚一体,成为课程的标志性形象。《三亚之叶》《线描世界》《种子魅力》等课程,彰显出学校课程立意和实践成果。

八一小学围绕“红星闪闪放光彩”办学理念和军旅文化特色,进行“五角星”课程体系的综合建构。五角星课程体系包含“童之言”“研之趣”“德之馨”“雅之乐”“动之魅”五大课程板块。这些课程既有基础课程也有拓展课程和个性课程,既有游学实践也有体验实践,以此促使学生接近生活、接壤社会、接触自然、接连乡土、接通社团,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多元志趣。

黄灿说,我们的课程时时都折射出“226”的影子,做到了课堂与课程的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如学校组织学生到海警二支队参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各自关注不同的侧重点。大家分头行动后,回到学校再进行交流,分享其他小组的收获。这种小组合作理念已成为师生自觉行为。

除此之外,第九小学的“小水滴”课程,海罗小学的“小海螺”课程,育才学校的育美课程,逸夫学校的竹竿舞课程,南岛学校的“疍家文化”课程……每所学校都结合区域实际创新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在深化“226”外延的同时,让三亚教育有了令人目炫的色彩。

改变教师职业状态

改革不仅改变了课堂,建设了课程,更凝聚了人心、锻炼了团队,从而让校长、教师对教育教学有了新认识。在三亚市,不论哪个实验校组织比赛活动,都会通知兄弟学校到校观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践行改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享受到职业的成就感、幸福感。

张陈云,海罗小学数学教师。只要一对视,你就会感受到她黑亮的眸子里充满的热情。虽然参加工作不到两年,但她对“226”课堂有自己的领悟:“传统课堂上我要不断引导学生,不停地说。可是在‘226’课堂上,我只要设置好导学案,培养学生学会用导学案就可以‘退居幕后’,从而发现真正的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让我的教学变得更加有效。最主要的是,在传统课堂上我提问只能得到一个学生的答案,但‘226’的课堂上,我可以通过一个孩子获得整个小组的想法和答案。”

八一小学体育教师陈亮亮,充分理解了“226”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是自主合作探究。以脚背踢球这节技术课为例,他示范后不急于讲解技术要领,而是让学生分组练习,然后讨论怎样练习更有效,最后再去练习。一个问题解决了可能又会生发出新的问题,学生的任务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年轻教师当仁不让,中老年教师同样不服输。近50岁的三亚市第一小学教师石艳芳依然坚守教学一线,且尝试使用平板电脑给学生上课。课堂上她身上有一股年轻人的活力,感染着许多人。

这样的好教师有很多:实验小学教师张娇燕,八一小学教师李鸿卿,红塘小学教师高可琴,槟榔小学教师高政花,荔枝沟小学教师何戴娟……每个人都在课改中收获着、幸福着。每每提到他们,傅元根都是一脸骄傲。“有些事情只能一个人做,有些事情则需要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团队精神实际上就是合作精神,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互相支持配合,无坚不摧。”傅元根从同行者身上看到三亚教育的希望。

目前,“226”实验校已由最初的8所发展到26所。2018年12月,在三亚市举办的《首届中小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变革研讨会》上,三亚市教育局副局长方玉来表示要在全市推广“226”课堂教学改革经验。

在教育领域,教研是第一生产力,是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育人水平的重要途径,课题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既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既需要创新更需要专注。“226”课题团队7年如一日,从蹒跚起步到不断向纵深推进,为整个三亚基础教育注入了活力,并推上了一个新起点。

《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27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