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选择恰当的共育方式

发布时间:2019-04-17 作者:李 楠 来源:中国教师报

曾经读到一个国外的教育故事:在一所小学,有一群学生似乎能将每个教他们的老师“逼疯”。当这些学生上二年级时,他们的老师一心盼望着退休;升入三年级时,他们的老师迫不及待地等着放假;四年级时,有一名老师对这些学生做了一次出生情况调查,才知道这些孩子85%是老小(家里排行最小的孩子)。正是这些在家里受到娇宠的孩子,在学校让老师头疼不已。与同事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大家都心有戚戚焉,纷纷说出自己班级里那些问题突出的孩子和他们家庭中不恰当的教育。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缩影,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极难改变。所以,家校共育这种教育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因为它在大幅度提升教育有效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
    家校共育育什么?可能许多人认为,孩子在学校学了知识,放学后家长陪着写写作业、协助老师检查一下背诵任务,就是家校共育了。其实不然,家校共育首先要求家长和学校要在教育理念上达成一致,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基础,科学制定共育目标,其共育过程要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家长切不可把追求高分作为共育的唯一目标,而应将孩子的品格发展和习惯养成放在首位。
    家校共育怎么育?在家校共育中,家长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但现实生活中,学历、职业、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制约着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不容易与学校教育顺利接轨。所以,要想成功进行家校共育,先得“育”家长。
    其实,我就是一名被每月一“育”的家长。儿子现在上幼儿园中班,在他上小班时,幼儿园就开设了“品格教育”家长课堂,每月一次,每次半个多小时。负责讲解的并不是幼儿园老师,而是专业教育机构的专家,家长通过观看视频、参与互动来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以便更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依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设计的课程,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引领家长配合学校或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教育。
    虽然我是一名初中班主任,但对幼儿园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并不十分清楚,更何况其他并不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所以,家长课堂使我在幼儿教育上由业余逐渐走向专业。每次学习结束,幼儿园教师还会与家长进行互动讨论。家长们会认真倾听,也会积极配合幼儿园实施共育。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家庭教育质量有了本质的提升,家长也在学习中迅速成长。
    家校共育还要选择一种恰当的共育方式。我们知道,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感觉不到被引导。亲子共读就是这样一种共育方式。作家毕淑敏曾说,“让孩子爱上阅读,必将成为你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投资”。当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一本书时,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父母在分享读书感受的同时创造了与孩子沟通的机会,进而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影响。
    去年寒假,山东省荣成市教研培训中心教师杨雪梅团队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发起了一次“挑战连续阅读30天”的阅读打卡活动,近4000个家庭参与了这次活动。我们班的田宇涵和她妈妈也报了名。宇涵妈妈本来只是抱着能和孩子相互监督的心态来参加的,但是活动后受益匪浅。宇涵之前并不爱读书,30天的时间,她和妈妈一起读了《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追风筝的人》《林清玄散文集》《十面埋伏》……而且每读到有感触的地方,母女便交流起来。一个寒假,宇涵渐渐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对妈妈也开始刮目相看。而宇涵妈妈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交流过程中感情渐深的快乐。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不仅开阔了孩子的视野,还孩子一定的自由天空,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大格局。在阅读与交流中,父母和子女都不断地遇到最好的自己,实现自我的蜕变。
    家校共育是一门学问,应目标明确、方法得体,有系统性和完整性。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家校共育,都应遵循教育规律,以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基础,科学系统地开展教育活动,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荣成市好运角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04月17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