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良言

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9-04-17 来源:中国教师报

开栏语:引进知名教授担任总校长,试水教育集团与高校知名教育专家联手管理教育集团的运作新模式,曾经在媒体上引起热议。他们会给教育集团的发展带来哪些理念上的变化?又会以什么样的顶层设计引领一线的教育实践?

问:您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同时兼任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高校与基础教育联姻,教育集团与高校教育专家联手管理教育集团,社会对此次联手充满期待。对于这次携手合作您有什么看法?您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是如何规划的?

刘良华:我虽然是大学教授,但我的专业是教育学。我攻读博士学位时,我的导师提供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教育学原理;二是基础教育改革。前者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阅读和写作上,后者需要与基础教育保持必要的联系,需要大学与中小学开展合作研究。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研究一般被称为U-S研究或行动研究。我虽然长时间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但更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关注U-S研究或行动研究,我的博士论文的主题就是行动研究。博士毕业后,我长期在中小学做校本行动研究。

担任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这对一个教育学专业的大学教授来说是情理之中的事,对于像我这样长期从事U-S研究或行动研究的人来说,就更加顺理成章。中国近代已有大量类似这样的合作研究。最近十几年来,我的不少大学朋友在中小学做校长或当教师。反过来,也有不少中小学校长或教师在大学做兼职教授。我相信,类似这样的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将越来越多。

在教育集团,我们定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通情达理、文武双全、劳逸结合的时代新人。与之相应,教育集团的总校训是“刚柔相济,文质彬彬”。为了实现总目标和总校训,我们提出“回到原点,面向未来”的集团办学理念。围绕培养目标、办学理念,我们制定了教育集团的改革和发展规划。主要追求两个方向:一是面向未来,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把学校办成“智慧学校”;二是回到原点,道法自然,把学校办成“自然学校”。智慧与自然、智慧学校与自然学校,这是两个矛盾的元素,我们希望把这两个矛盾的元素在教育集团内以对立统一的方式实现。

问:您曾经出版过教师专业成长的书籍,对于一个好教师或者智慧型教师,您认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刘良华:我认为教师必须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的高素质包括专业化和创新精神。但是,将“高素质”三个字赫然矗立在“专业化”和“创新型”前面,意味着除了专业化和创新型,教师还需要更高级的素质。

在我看来,高素质至少包含6个要素:因尊重他人而有平等精神之德性;因思想与谋略而有领导气质之智力;因道法自然而有野蛮其体魄之体力;因业余爱好而有游戏精神之审美力;因学术研究的意识而有忘我工作之劳动力;因爱与意志而有刚柔相济之情感力。

教师的专业化意味着德艺双馨:教师不仅有传播知识之技艺,而且有洞悉人性因而善于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之德性。教师的创新型意味着教师要有很强的创新精神,这是让教师走向专业化的方法。无创新,不专业。

问:当前,教师培训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您有哪些建议?

刘良华:我所理解的教师专业成长至少包括教师5个方面的专业智慧:一是教师的课程智慧。它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这需要教师立足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去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二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它要解决的是怎么教的问题,这需要教师“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三是教师的管理智慧。它要解决的是教师如何与他人交往的问题,这需要教师研究人性,有知人用人的谋略和决策能力。四是教师的生活智慧。它要解决的是教师的主动态度、宽容精神和生活情趣问题,这需要教师外柔而内刚,和善而坚定。五是教师的研究智慧。它要解决的是教师自己如何学习的问题。所以,教师的研究智慧也可称为教师的学习智慧。前四个智慧是教师专业智慧的方向,第五个智慧是教师如何拥有专业智慧的方法。

问:作为教师本来是幸福的,可有些教师在参加工作几年后就会逐渐产生职业倦怠,您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刘良华:任何重复性的日常活动都会令人倦怠。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唯一办法是教学研究,用教师的研究智慧去抵制倦怠。或者说,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唯一办法是用审美游戏的态度或学术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日常工作。

审美游戏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专业工作当作业余爱好;学术研究的态度,就是把日常工作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审美游戏需要有学术研究的智慧,学术研究需要有审美游戏的态度。喜欢学术研究的人,从来不是为了发表文章或申报奖项、谋取功名,学术研究甚至不能改善人的谋生状态。

我曾经把教学研究称为“反思性教学”“校本行动研究”或“校本教学研究”,现在更愿意像博耶和舒尔曼那样称之为“教学学术”,或像我的老师叶澜先生那样称之为“研究性实践”。若教师能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日常工作,教师必定不会陷入职业倦怠的境地,进而找到教育职业的尊严与欢乐。

《中国教师报》2019年04月17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