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贯彻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五人”工作目标,需要明确价值取向、找出着力点、聚焦核心问题。当前,教育质量提升的着力点在哪里?究竟聚焦什么核心问题?
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变革课堂教学。对于区域层面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亦如此。教育工作者需要通力合作,立足区域的教学实际,遵循教与学的规律,推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
愿景探寻:让学习深度进行,让师生真正成长
“共生课堂”是渝中区中小学共同追求的课堂教学范式,秉持“让学习深度进行,让师生真正成长”的理念,让深度的学习过程贯穿始终,形成师生发展本位的新型教学关系。要实现“共生课堂”的理想愿景,就要基于“共生课堂”的核心理念,使课堂符合一些基本要求。
渝中区将有学科核心素养表达的可视化(可测)的教学目标、有学科内或学科间的内容统整、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创设、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真实发生和时间安排、有师生共同参与的合作学习、有信息技术与课程和教学的整合、有及时的教学反馈和科学的发展建议作为“共生课堂”的七大要素,将教学案、思维导图、学习任务单、数字资源包作为具体的物化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了《渝中区“共生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标准》,从课程意识、交互教学、真实学习、工具运用、共生表征五个维度清晰描绘了“共生课堂”的样态,明确制定了各学科的课堂观察量表和教学评价标准,让教学有章可循,让学习真正发生。
实践改进:变“外部输血”为“内部造血”
关于课堂教学的变革,不同地区都在探寻其有效路径,但不论哪条路径,归根结底都聚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以生为本”。渝中区选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作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通过“四步走”策略,完成教研、培训、指导的高度整合,变教研员向教师“输血”为教师自身“造血”功能的再生。
首先,从思想上改变一线教师对教学设计的不重视、随意性,建立“设计优先”的思想;其次,带领教师共同学习和研讨课标,重构学科学习单元,解构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让学习的时间顺序、梯度层次等更符合学科的知识逻辑和学生的思维发展;再次,指导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做好对教材的“再阐释”;最后,教师要学会如何评价,如何做自己课堂的“质量监测员”,改变教师先教后测、堂堂不能清的教学现状,采用“大目标分解小目标、完成一个测一个、课时小测单元大测”的策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
研训探新:变“单向度”为“双边联动”“四方联动”
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为充分发挥教研、科研、培训等职能,整体推动区域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自2012年起开展了“‘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的行动研究”,变研训机构“单向度”的职能输出为“双主共生”联动教研、“双边共享”联动培训、“双主共进”联动科研的三大区域研训模式。为推动这一成果在学校实践中的深化、检验和推广,2018年渝中区提出了“区域推进‘共生课堂’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的行动计划,旨在借助既有的“共生、共享、共进”的“双边联动”行动模式,建立科研院校、研训机构、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四方联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基于互联网和智慧学习的教研路径,建立区域“共生课堂”学习管理平台和“共生课堂”资源共享平台,研究网络条件下的互动教学、个别化教学、共同体学习,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拓宽师生交流平台,不断满足课堂教学改进的需要。
此外,进一步深化区域研训机构与中小学“双边联动”的研训关系,构建教师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研训生态,采用“模拟教室”“工作坊”等新型研修方式,促使教师研训介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形成教师专业研修课程体系和“新手—熟手—能手—高手”教师教学能力进阶模式,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障,形成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区域行动样本。
(作者系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书记、院长)
《中国教师报》2019年04月24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