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家影像

凯兴斯泰纳的劳动教育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9-04-30 作者:马希良 来源:中国教师报

凯兴斯泰纳(1854-1932),德国教育家。倡导劳作学校及劳作学校精神,为德国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

凯兴斯泰纳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是世界教育史上劳作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积极倡导的劳作学校精神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职业教育大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指明了发展方向。他的劳作学校精神主要集中体现在劳作课作为必修课程、实践兴趣的教学原则、以性格教育为教育目标等方面。

凯兴斯泰纳一生都在从事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劳作学校的教育活动。为了适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社会急需熟练工人的需求,他建议将当时的国民学校改为劳作学校,并在1901年公开发表《德国青年公民教育》一文,对如何将德国国民学校改制为劳作学校为德国社会服务进行理论阐述。他在主政慕尼黑市教育时,不仅把区域内的国民学校改制为劳作学校,而且将劳作教育纳入到辖区内公民教育系统中。他主张针对不同需求、不同阶层的人实行不同的教育。对大多数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进行职业训练,培养普通劳动者;对少数适合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设立中学,开展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

因此,在新时代学习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精神,我们应借鉴凯兴斯泰纳的教育思想,把原来处于隐性渗透在其他各学科中的劳动教育显性化,大张旗鼓地当成专门课程来对待,并努力树立“五育”并举的新时代办学思想。建议出台国家劳动教育课程标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劳动课程,学校也应积极动员教师以及社会贤达开发、实施校本劳动课程。

凯兴斯泰纳注重学生学会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养成。他将公立学校改造为劳作学校并开出三大秘方:一是对国民学校进行职业陶冶或为职业陶冶准备;二是将国民学校进行职业陶冶伦理化;三是将个人所在团体伦理化。他所讲的伦理化,是指因个人内心体验价值的不断增长而形成的一种自愿做自己应然做的工作的道德行为规范体系。同时他认为,这三大秘钥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劳作教育和公民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实行劳作教育也就是为了完满公民教育。

我们在新时代实施劳动教育,可以通过一切教育资源及平台(包括校内外)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态度、意识及良知;教育学生通过专门劳动课及其他涉及劳动的学科教育来培养向劳动人民学习、向劳动人民致敬的涵养和习惯,学会尊重劳动人民;学校要真正懂得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深层意蕴,让学生都养成尊重劳动成果、爱护劳动成果、敬畏劳动成果的意识,以过度消费劳动成果,浪费、破坏劳动成果为耻。

凯兴斯泰纳认为,要改造国民学校成为劳作学校,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舍得投入,要完善和增加见习基地,扩大校园面积使之更加适合开展劳动实习之用,开设各种与劳动有关的学校功能室,比如烹饪室、裁缝制衣室,与各类劳动相关的实验室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加劳作的兴趣,系统培养学生劳作的习惯与技能。同时,他认为在劳作学校中,要把劳作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要聘请受过劳动技术训练的教师进行具体指导,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他还反对以往那种死读书、读死书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教育,多多给予学生在性格方面的陶冶,让学生养成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其从事劳动的强烈兴趣与爱好,训练其过硬的劳动本领。

因此,基于对凯兴斯泰纳关于劳动教育的理念,我们在新时代开设劳动课,应制定相应的国家、地方、学校实施劳动课的课程标准、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地方政府要树立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理念,对劳动教育的实训基地、训练设施设备、实验装备、劳动工具及辅助材料等投入要适当倾斜;学校要制定开展劳动教育的近、中、远期规划,使劳动课程在操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劳动课授课师资学校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与策略,构建校内外统筹兼顾、全社会一体化的师资格局。在授课方式上可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互动方式以及线上线下两种类型进行,做到校内、校外双管齐下。

目前,我国劳动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可以借鉴凯兴斯泰纳的合理观点,积极主动开展实施国家、地方、校本劳动课的前期调研、信息资料收集、实验推广、理论研究,为推进劳动教育在我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奠定基础。学校在推广劳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劳动课对劳动协作团队精神的培养,要重视在团体中的劳动教育,重视通过其他学科开展团队劳动教育。

在“五一”节这一天重提凯兴斯泰纳,重提其劳动教育的观点及一系列实践,对我国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对我们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中国教师报》2019年05月01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