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创意班会课

“25分钟”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9-05-07 作者:刘 敏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17年9月,我接手了一个五年级的班级。虽然早就听说这班学生很难管,但我还是接受了。因为我当过9年班主任,见过许多“问题”学生,而且很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不信“搞不定”他们。

但现实好像与我开了一个玩笑,这班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实在令人无奈:课堂坐姿人人不一样,上课期间随意去厕所,没有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最头疼的是排队的拖拉与用餐的挑食……一个月里讲过道理、略施惩戒,效果还是微乎其微。正当我抓狂之际,校长给班级的每个学生赠送了姜戎的《小狼小狼》,同事推荐给我一本河合隼雄的《孩子的宇宙》,我还在网上购买了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那段时间开始,我决定班级每天进行25分钟的班会课。

25分钟,从学科主题走向学生本位

每天20分钟,我与学生一起读《小狼小狼》,5分钟在全班朗读自己看到的最喜欢的一段话。短短一周时间,这25分钟就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美好时光。三周后,我们决定一起聊聊这本书,特意让一个孩子主持聊书会。孩子们围绕两大问题:哪些是你的新知?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狼?

他们先小组交流,再班级展示。整个过程我都在教室角落默默地注视着,一句话都没有说。交流到最后,我既惊讶又开心,因为我听到了一个词——规则。借着这个词,我开始与孩子们讨论班级的规则,孩子们说得头头是道,最后我们把讨论的结果制定成班级的规则与公约。大家遵守的效果远远好于开学之初。当获得学校每周评选的“优秀家园”时,孩子们热烈的鼓掌让我动容。

起初,这25分钟的班会课学科味很浓,但我没有打断学生,因为他们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讨论,他们站在了教室的中央,以至于接下来班级公约的制定是那样水到渠成。整个班级的班风改善了,行为习惯改变了,思想也改进了,任课教师、家长和我都看到了25分钟带给孩子们的积极影响。

25分钟,从知识本位走向“人”本位

学生到六年级了,依然每天进行25分钟的班会课(现在改为20分钟静读、5分钟即兴分享)。每每看到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出课外书,我不由地想到吉姆·崔利斯说的:我们不仅要教孩子阅读,更要教孩子爱上阅读。

20分钟的静读让孩子们的语感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认识了更多的作家,知道了更多的作品,学到了更多的课外知识。而5分钟的即兴分享则让我深刻感受到每个孩子神秘莫测的宇宙,他们给了我太多的惊讶与震撼:落落大方的态势,口齿清晰且声音响亮,直击人心的分享内容。

小蔡(爱读书,对问题很有自己的看法)的《复活》先为大家铺垫了几分钟的政治背景,从小说内容说到人物性格,还讲到写作手法,居然推荐同学们在写作时可以借鉴书中的方法。朱朱(大大咧咧,鬼马精灵)的《永远不要以为你可以逃避》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入手,告诉大家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学会面对困难,真正的勇敢是当你经历阻挡时没有丢失勇气,还能继续努力。小鑫(性格内向,惜字如金)再读《史记》,诙谐地调侃了“烽火戏诸侯”与“狼来了”,平时那么文静的孩子居然讲得跟评书一样,既深入理解了这个故事,也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小鑫……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感谢25分钟的班会课,让我看到平时不一样的孩子。所谓长大成人,也许就是将孩子们所拥有的如此精彩的宇宙存在逐渐忘却的过程。孩子们在每一个成长阶段必须逐一完成相应的任务,这是一条出乎意料的漫长之路。而我们的孩子在越级跳级完成任务,他们的长大是那样的偶然,又是那样的必然。

25分钟,从看见“事”走向看到“人”

25分钟的班会课,有时也能解决班级每天出现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科学课上大家检测液体的酸碱性,学生小徐在所带的液体用完后决定检测自己的口水,拿着一次性纸杯先自己吐了好几口,晃了晃感觉不太够,于是挨个儿跑到同学面前接他们的口水,有些喜欢凑热闹的学生更是对着杯子吐个不停,小徐丝毫不嫌脏,不断地凑近看一看、闻一闻,那满足的表情似乎觉得自己无比有创造力。没有想到,小徐紧接着居然要检测自己的尿,想法是不错,但他居然拿了一个饮料瓶当堂就要脱裤子收集尿液,边上的女生尖叫着捂住眼睛逃远了,科学老师赶紧制止并跟小徐聊了一下。没想到的是,小徐却对同桌女生说:“大家都是同学,有什么关系?”女同学尴尬到满脸通红。小徐在一旁嘟囔:我是为了科学而“献身”的。

下课后,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解让了解原委的我有些感慨,大家谈之色变的性教育问题,该怎么讲?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我把给儿子买的“培养宝宝自我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性教育启蒙绘本带到教室,一看到题目——《“小蝌蚪”变成了小宝宝》《我们的身体》《我是怎样来的呢》,学生那一副想看又不敢看的害羞样子让我很无奈,一句“没事,我儿子都看过”终于让他们放下“戒心”打开绘本。

这次没有全班交流,我告诉学生不懂的地方之后分性别交流。晚自习前后,我分别与男生女生展开了简短的讨论。班会课后,我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系,家长也很意外孩子的种种行为……

从用25分钟班会课解决班级的各种问题,到逐渐呵护孩子的那一份慢慢长大的童真。“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正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我想,马克思的这段话足以让我们领悟到等待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面对孩子们急切地想要长大的那份心思,我颇为感慨,也愿用美好的书籍和有意义的班会课守护着他们,守护着每一个神秘莫测的宇宙,慢慢地探索他们的奥秘。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中国教师报》2019年05月08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