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负暄琐话·唐才子传

凄清古淡韦苏州

发布时间:2019-09-25 作者:石继航 来源:中国教师报

韦应物是中唐诗人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比如《红楼梦》中就借宝钗之口说道:“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将韦应物与杜甫、李商隐、温庭筠等诗人放在一起相提并论。

从田园诗人论起,后世有王、孟、韦、柳之称,就是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人。但是,韦应物早年并不像闲逸之人。韦姓是个大姓,定居在京城长安已达千年之久,其先祖韦贤和韦玄成是西汉时有名的“父子宰相”,《三字经》所说的“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这句格言,正是由韦贤的教子理念中脱化而来。到了唐代,韦家更是盛极一时,竟然出了十几名宰相,更有不少韦家的儿女成为皇后、贵妃、驸马等皇亲国戚,绝对称得上钟鸣鼎食、世代簪缨之族。

韦应物少年时就当了玄宗皇帝的近侍,经常出入宫闱。他自己有一首叫《逢杨开府》的诗,自述了这段“不良少年”的经历: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所幸,韦应物在受到挫折之后,开始发奋勤学,甚至“焚香扫地而坐”。韦应物后来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长官,而且极富责任心。他有一首《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写这首诗时,正逢朱泚作乱,唐德宗仓皇出逃。诗中的“春愁黯黯独成眠”,并非男女私情之愁,而是忧国忧民之愁。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一联,更是令后人感叹不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颇有同感,叹为“仁者之言”;南宋诗评家黄彻更是尖锐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韦应物感慨社会日渐腐败,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就萌生了清静无为的逃世念头。庄子曾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韦应物很喜欢这句话,他在诗中常常化用此语。比如,《寄府县僚友》一诗写道: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扁舟不系与心同”分明就是化用“泛若不系之舟”,韦应物的另一首诗《滁州西涧》更是不露痕迹地化用了这个典故: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也有几分“扁舟不系与心同”的滋味,当然这首诗的清幽寂寥之情更是出色,也被奉为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其实,韦应物的田园山水诗与王维、孟浩然等人也是有所不同的。虽然都是清幽淡雅,但是韦应物的诗作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凄清寂寞的味道,而王维、孟浩然诗中经常透着安乐和宁静,这应该也与中唐时的社会动乱有关吧。

历来失意寂寞之人,往往很喜欢韦应物诗中这种凄清幽远之境,因为他们的心境也是寂寞中带着凄苦的。比如《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这诗真可以用《文心雕龙》所说的“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来形容,又或是“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方可形容。还有这首《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这首诗连宋代大诗人苏轼也赞叹不已,他有一首《寄邓道士》,就是次韵韦应物之诗而作:

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

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

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

聊戏庵中人,空飞本无迹。

但是,苏轼之诗一问世,就遭到众人非议。《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施补华《岘傭说诗》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洪迈的《容斋随笔》也说苏轼费力不讨好,因为历来“绝唱寡和”。

韦应物的诗作大有陶渊明的味道,为人也仿效陶渊明,为官多年后于贞元七年退职,寄居苏州永定寺,过起了闲居的生活。他的《幽居》一诗表达了他辞官后的心境。此诗全无愤激之语。诗人自诉乐于与道人、樵夫为伍,“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而且进一步表示,之所以这样是“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如此棱角全无,当真是修炼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古井之心、古淡之境了。后世评之曰,“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其言不谬。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临清市第一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09月25日第16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