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堂策

阅读教学中的无痕德育

发布时间:2020-04-03 作者:黄婷婷 来源:中国教师报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含有大量富有人生哲理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品格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语文教师要钻研教材,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合理开发利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形成道德素养的基础条件。但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某些偏差影响了我们目标的达成。比如教师过度专注于阅读的创新方式,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又如,自主阅读等同于自行阅读,教师没有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导致学生的阅读没有目标和体系。

那么,教师如何改变现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方法?

关注文章背景,渗透德育。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创作背景,教师应提前收集文章背景,在课堂上解读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得更透彻。

例如阅读《祖父的园子》时,学生读完文章,会觉得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但当学生了解作者萧红的背景后,了解到她幼年丧母,父亲又残暴,在悲惨孤独的童年里,只有年迈的祖父给了她关心和温暖,这篇文章表达了她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眷恋,也表达了她对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向往。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无论遭遇多么悲惨的事情,对自然美和人性美都要心向往之,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正是教师在德育中需要告诉学生的。

开展课外阅读,延伸德育。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和知识的拓展。许多在文学上有成就的名人,都离不开青少年时期的博览群书。了解了拓展阅读的重要性后,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经典,比如拓展名著片段,进行经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班内还可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师生共读一本书后,让学生上台与大家分享读书心得。在讨论中,让学生对阅读更加期待,学会反思,培养批判性思维,最终提高阅读质量。

抓住文本细节,品味德育。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合理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比如吴冠中的《父爱之舟》,作者记述的都是些平凡的小事,却小中见大,表现出父爱的深沉和伟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某些细节展开,如作者读初小的时候,遇上雨雪天,父亲背着作者上学的情景,这些细节在作者的记忆深处挥之不去,事情越小,表现的父爱越深。而背作者上学的这一幕不仅是作者情感的触点,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和自己父母相处时印象深刻的画面,让学生随着作者的触发点去感受自己身边的亲情,学会理解父母,学会感恩。

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要把诗作所包含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比如,王之涣的《凉州词》,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所描绘的黄河景色及边塞地区的壮阔苍凉,更要让学生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感受边防将士浓郁的思乡之情,体会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细节描写是文章中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情节,它渗透在对场景、人物、事件的叙述中,它精彩细腻的笔墨将主人公的真善美直接凸显出来。所以,教师要充分训练学生的细节描写,在细微之处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的良苦用心,其中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在结束文本教学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随笔,在提高谋篇布局能力的同时,直抒胸臆,传递真善美。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中国教师报》2020年04月08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