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如何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是摆在教育人面前的一道难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被升学压力所困,不但学校忽视劳动教育,家长也认为“没必要”,劳动教育遇到了“阻力”。做好劳动教育,首先要解决家庭甚至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识问题,使其重视、支持劳动教育并参与其中。对此,我们立足县域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际和县域城乡生产生活特点,启动实施了“新时代夏津县中小学劳动教育行动计划”,以“三大行动”聚力推进劳动教育家庭化、本土化、社会化。
实施“我爱我家,争做小主人”行动,以家庭化促进劳动习惯养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家庭中要给孩子成长的自由和空间,“大包大揽”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抓中小学劳动教育,首先要从家庭抓起,从家务劳动做起。让学生切实参与日常生活的管理与设计,对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提升生活管理能力效果显著。
2019年以来,我们组织学校与家庭、学生签订家庭劳动教育承诺书,分年级制订中小学生家务劳动清单,在家长的监督支持下,学生自主参与家庭卫生保洁、院落环境治理和美丽庭院建设活动,做好“床铺整理、洗衣晾晒、扫地除尘、垃圾清理、物品规范”等卫生保洁事项,在节假日进行大扫除、大治理,通过每日坚持养成基本的自我服务和主动劳动习惯。特别是疫情居家期间,我们鼓励学生“争做当家小主人”,与家长一起规划安排“居家劳动、日常生活、体育锻炼、物资采购”等活动,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明显增强,健康生活习惯和技能也明显提升。同时学校立足实际,在环境卫生清理、绿化修剪养护、餐厅管理、文明就餐等方面开设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参与劳动成为自觉。
实施“爱我家乡,寻找乡愁”行动,以本土化提高劳动教育效率。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劳动教育,不但直观易接受,而且也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家乡情怀教育,让学生把“乡愁”留在记忆里。夏津县是农业大县,是黄河故道,拥有12万亩的古桑林,学生生活在农耕文明、农桑文化中,但对其知之有限。
对此,我们在全县中小学开展“爱我家乡,寻找乡愁”行动,鼓励学生寻找“乡愁”、体验“乡愁”、宣传“乡愁”。积极开展节气农事田间活动,要求学生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田间劳动,参与种植培土、除草施肥、清沟排水等农事体验活动,掌握一定的农耕生产流程和技能,真正理解国家实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挖掘地方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既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自信,也提高了劳动素养。同时,我们把夏津独有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古运河风景区、山东省棉花博物馆作为全县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习植桑植棉技能,了解黄河文明、桑棉文化。
实施“爱我城市,协同共建”行动,以社会化拓展劳动教育资源。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只有参与到社会劳动中,才会有更多的平台和实践机会,才能与社会融合。因此,由县教体局发起,与团委、妇联、工会、民政、环卫、园林等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筛选项目,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活动,定期参与城市管理、社区劳动和文明宣传,取得良好教育成效。抓住县里创建“全国健康县城”“全国卫生县城”的机遇,我们在适时组织学生参与劳动的同时,组织师生一起创作了《创城之歌》和《创卫之歌》,在全县中小学传唱,极大增强了广大中小学生爱护城市、热爱劳动的意识。
《中国教师报》2020年08月19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