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革命老区福建省长汀县教师迎来一场研修活动。研修活动由福建教育学院与长汀县教师进修学校、长汀一中、长汀三中等学校共同策划实施,以“名师教学主张汇报与结对帮扶送教”为主题,既有省名师培养人选的教学主张交流,又有深入课堂的常态课,还有面对面的专家评课指导。
这次研修活动是福建教育学院深入推进教育扶贫攻坚行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福建教育学院充分发挥全国首批“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培养基地、省级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主基地的高端平台引领作用,整合省级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优质资源,围绕“按需帮扶”与“引领提升”两个导向,创新帮扶模式,精准靶向施策,走出了一条教育脱贫的新路子。
建立整体帮扶机制,有力保障教育脱贫攻坚行动。长汀县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被誉为“红色土地和红旗不倒的地方”。为打赢长汀县教育脱贫攻坚战,2018年福建教育学院与长汀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整体帮扶协议,从推动县域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总目标出发,分别签订了师资队伍帮扶、学校发展对口帮扶和名师结对帮扶三个层面的体系化帮扶协议,建立起以“项目合作、名师结对、科研专项、师资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机制,有力保障了长汀教育脱贫攻坚行动。两年来,学院组织了140人次的省级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与长汀县8所重点薄弱学校、153位骨干教师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开设专题讲座、公开课、示范课等60余场,参训教师达到2750人次……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长汀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群体成长,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制订协同推进方案,攻坚行动对准难点痛点。福建教育学院组织专家深入长汀县调研,分析长汀县教育发展实际,查找薄弱环节,以问题为导向制订精准施策方案。一是建立持续攻坚基地,打破脱贫攻坚可能存在的“地域障碍”和“浮于表面”等重点难点问题。在长汀县设立了“福建教育学院长汀培训基地”和“名师工作室流动站”,作为学院名师团队与长汀县骨干教师对接、帮扶指导的实践基地,将省内优质教育资源精准集结到一线,并扎根一线。二是掌握有效脱贫攻坚的方法策略,打破教育脱贫攻坚项目零打碎敲的局面。注重教育帮扶的整体性和要素的协调性,探索从外部帮扶向内驱动力发展、从单一项目对接向整体帮扶、从单个学科提升向多学科均衡推进三大转变的教育帮扶新模式,培育当地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改进脱贫攻坚行动的具体措施,打破脱贫攻坚形式单一、效力不足等问题。通过“送教下乡”“送培上门”“师徒结对”“进站研修”“外出跟岗”等形式,提供个性化、菜单式、可选择的研修途径,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的需要,提高攻坚行动的实效性。
培育内生发展动能,提高教育自主脱贫能力。教育脱贫的核心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而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素养的提升。为此,福建教育学院从长汀县教育实际出发,重点在学校发展、教学能力、课题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等方面发力,培育教育发展内驱力。
在学校发展方面,按照“统筹安排、以强带弱、资源共享、紧密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选派11位导师和26位省名校长培养对象分别与长汀三中、濯田小学等8所学校开展对口帮扶,重点对学校办学理念、育人方式、教学管理、课程建设、教师队伍、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诊断和指导,促进帮扶学校均衡、协调发展。
在教师能力提升方面,安排51名省名师培养对象与长汀县153位骨干教师结对,帮助他们明晰个人发展规划、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技能、开展课题研究等;组织由49名省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名师讲学团赴长汀县开展专题讲座、同课异构、听课评课等“送教下乡”活动。此外,还利用省级名师工作室流动站吸收长汀县骨干教师进站研修,协调安排长汀多个学科教师到省内发达地区的优质学校跟岗研修。
在教研科研方面,邀请长汀县教师进修学校参与培训项目的需求调研、方案设计、教学实施、总结提升等工作,帮助提升长汀县教师进修学校后续开展教研和培训的能力。以《福建教育学院学报》和《福建基础教育研究》两个刊物为平台,指导长汀教师申报立项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基础教育专项课题,并邀请长汀教师参与名师名校长教科研课题研究,提升长汀县教师队伍教学科研水平。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方面,组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方面的教学名师到长汀县开展学科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研模式探索等培训,提升长汀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此外,学院还根据帮扶学校的需求向当地中小学捐赠电脑、教学仪器等设备,改善部分学校硬件条件,为信息技术的普及提供基础保障。
(作者系福建教育学院培训管理处质量评估科副科长)
《中国教师报》2020年08月19日第1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