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师德建设的晓庄探索

发布时间:2020-12-15 作者:本报记者 韩世文 | 童 莉 来源:中国教师报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规范、基本底线,我们必须牵住这个牛鼻子,以高尚的师德铸魂育人,为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12月6日,南京晓庄学院校长张策华在江苏师德教育基地“行知园”里表示。

当天,由中国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厅、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大学主办,江苏省教育学会、南京市教育局承办,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南京晓庄学院组织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三次学术年会”之“博士论坛”在“行知园”召开。作为陶行知当年创建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的办学地——由陶行知纪念馆与陶行知墓构成的“行知园”以及新建的师德教育馆,不仅成为国内外许多学校教师和师范生入职、入学的第一课堂,也再次引发众多与会者对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意涵与师德教育的时代需求的大讨论。

行知园里论行知

100多年前,陶行知站在时代高度所思考与解决的教育问题,如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教学与实践等,涉及人类社会与教育关系的基本命题,这些基本命题至今仍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洪宇在论坛发言时提出,陶行知教育学的若干范畴和主张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吸收与融合到当代教育学体系中。陶行知教育学在构建过程中,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方法论,具有实践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可为今天教育学者构建教育理论提供重要参照。

在这场特别的“博士论坛”中,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1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00余名博士生代表和南京市基础教育界人士,围绕“新时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基础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的主题,通过专家报告、博士讲坛、案例展示、学术沙龙等形式,多角度探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意涵、实践价值及其对基础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的时代启示,研讨普通高中教学方式的转型策略与基础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的应为、难为与作为。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吕德雄表示,“晓庄”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开创之地,是名校长、名师的再造之地,应充分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亿万新陶子的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

本次论坛还设计了拜谒陶行知墓和参观师德教育馆等活动,提供学术研究的生动场景,营造学术交流的真切氛围,激发学陶、师陶和研陶的真挚情感。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潘漫特别指出,本次论坛对于如何将陶行知系列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新实践,以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江苏教育发展新要求有机结合,加快推进江苏教育现代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师德基地学师德

2019年11月,南京市人民政府与江苏省教育厅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南京晓庄学院,重点建设“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示范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服务中心”“中小学生法治教育中心”“江苏乡村幼儿教师培训基地”等,其中“江苏师德教育基地”就是合作协议建设项目之一。

南京晓庄学院是省市共管的全日制普通公办本科院校,最早可追溯于1927年由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是我国乡村师范教育的发祥地。学院党委书记陈华表示,基地是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涵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教师师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院以行知纪念园、师德教育馆为实践教育平台,学习和弘扬陶行知师德思想,努力建设成为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师德建设基地,不断提高师德师风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教师师德水平整体提升。

不仅如此,“学院还要以这个标准培养所有学生,做好教育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南京晓庄学院校长张策华告诉记者,学院每年组织新入学师范生开展“五个一”师德第一课教育活动,即参观一次行知园、读一本陶著、看一部陶行知影剧、听一次关于陶行知的讲座、写一篇学陶心得。

生活教育培育新生活

南京晓庄学院办学93年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0余万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涌现出数百名中小学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和教育管理者,被誉为“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摇篮”。

学院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师的首要职责,努力推动教学相长、研教相长,涌现出一批潜心人才培养,做学生成长成才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优秀教师;学院不断优化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全面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还将行知精神、红色文化等独有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学院成立了全国唯一的陶行知研究院,进一步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编撰相关校本教材,撰写校庆丛书,组织专门人员对陶行知教育思想深度挖掘,以其思想的鲜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来指导当前中小学一线教育教学改革。

陈华表示,学院努力将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成全省领先、全国示范的特色品牌专业,通过实施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为江苏省和南京市教育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教师报》2020年12月16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