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我的课程观

把劳动教育植入生活之园

发布时间:2020-12-15 作者:李 娟 张爱芳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无论德智之教还是体美之育,均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而以生活为载体的劳动教育,恰具备“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价值。选择合适的生活内容,引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领悟知识,萌生创意,增强体质,凝练意志,体验真理,美化情操,正是全面育人的期待。

生活劳动的课程化。劳动教育与文化知识学习是相辅相成的——知识学习以生活化探究为载体,而劳动实践又将已学知识运用于生活需要之中。依托校情、学情及地域资源、生活现状,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需要创设为主题式劳动课程,是人才发展的第一需要。因此,学校以调查问卷、座谈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多渠道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成长需要、各科教学的课堂探究与课后实践需要,确立课程纲要,采集内容素材,设计活动方式,以“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为原则编创劳动课程,实现生活劳动的课程化。课程实施过程中,以真实多样的生活劳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自觉意识,优化他们的生活习惯,练就他们的劳动技能。同时,引领他们以亲身体验来真切感悟文化知识的生活价值,提升他们探求新知、发展自我的更强欲望。

综合实践的日常化。与劳动教育一样,“将自然、社会、劳动、科技等课程实践性内容进行综合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学科界限,注重多样化实践,强调学习者的“亲历”与“体验”。劳动课程的设立与开发,是对综合实践的拓展,开拓社会涉及面的同时也让其在活动时空上实现自然化、生活化、社会化、日常化。为此,学校教研工作者对“实践”校本课程的实施作出重新规划,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将距离学生最近、最长久的家庭生活充分纳入其中,让其成为劳动实践、技术运用的对象,把更多更全的教材知识和课堂所学用之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为劳动教育留出空间,让学生体验专题性社会劳动对知识与技能的更高需求,领悟学习与探索在生活世界中的巨大作用,增强学生勇攀高峰的信心与意志。

学科教学的生活化。在“全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各科教学“生活化”,即在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各环节,均以自然的生活画面悄无声息地将童心导入学习情境,唤醒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思维,让学生在“劳作”中观察、描绘、记录、阅读、讲述……让抽象的文化知识、逻辑原理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其中,“五感学习法”让学生在生活劳动中充分启用视、听、触、嗅、味五大感官来感受事物,将整个身心融入劳动中,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领悟知识、探究逻辑、认识世界、改变生活。“绘本整合育人”则选择绘本进行单元嵌入式阅读指导课,让学生以探寻知识的生活劳作为素材创作自己的绘本,进行单元拓展绘本融合创作课,实现学科融合、促进学生多元表达和全面发展。

劳动课堂的“随身”化。让劳动课堂“随身而行”,让劳动教育贯穿在学生成长的每日生活中,是把劳动教育植入生活之园的总要求。学校劳动教育分为课堂引领、校园行动、家务勤工、实践探索、随行随劳五大类。课堂引领是校本课程设计的“手把手传技能”活动;校园行动是班主任带领各班学生进行的校园清洁、种植、修剪等活动;家庭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园地,学校根据生活实际进行系统性家庭劳务设计,为各个家庭的孩子设置最合适的劳务工作,让他们以最方便的方式获取劳动快乐;实践探索是综合实践中的社会预约型技能劳动,联系一些车间、服务台等适合学生实践的社会场地,带领学生亲临现场进行观察、仿作,体验劳作的艰辛、知识的价值,为未来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引;随行随劳是向学生提出的勤工建议,让他们走在路上、坐在车上,也做“勤工者”……

劳动,生活世界的创造者、维持者,生活的丰富多彩源自于数不尽的劳动创造。劳动教育以实践引领学生慢慢实现生活自理,为将来开创新生活做好准备。

(作者单位分别系山东省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高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2020年12月16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