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未来预约现在,用现在创造未来。
未来乡村教育会有怎样的模样?在我看来,要担当生命觉醒、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使命,乡村教育必须“认真”。在中国传统意义上,“认真”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认”就是认识、认住,“真”就是真实、真正。所以,认真就是认住“真”的,乡村教育改革必须认住“真”的。
首先,在物质长相上回归乡村学校之真。乡村学校不能处处以城市学校为学习对象,要善于发挥自身在乡土文化、耕读教育、自然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决胜于生态文明时代。在硬件教育环境建设方面,要做好“一堂两园一基地”。“一堂”即家长学堂,主要定位于学生家长的学习成长,让家长在教育观念、策略、方式上与学校同频。“两园”即耕读教育园、自然观察园,前者主要定位于耕读教育的开展,让学生在亲近土地、作物中提高劳动技能、体悟中华文明;后者主要定位于常见植物、小动物的观察,以及在自然观察基础上的自主绘画等,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提升观察能力、科学艺术素养。“一基地”即远足基地,主要定位于学生定期、不定期的户外远足活动,让学生在远足中接受自然教育、开展项目学习等。当然这些园和基地没有严格的大小要求,有的可以整合,有的可以创造,有的可以借用,只要能发挥其教育功能即可。
然后,在精神长相上回归教育教学之真。先讲一个买梨的故事:一个小孩买了一筐梨,每个梨都咬了一口。回到家中,被妈妈责骂为什么每个都咬一口。孩子说“怕你骂我买的梨不甜”。无论真假,在我看来这则故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教育隐喻:梨象征试题,小孩象征学生。究竟是什么导致有些学生深陷题海?是因为有的教师把“举一反三”搞反了。在知识教学上,教师的主要精力本应放在“举一”上,引导、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精髓、学科思想这个“一”;而现实中,有的教师则指定大量试题,试图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掌握知识,这其实是一种“反三”。“举一反三”的真义是“教师只举一,学生自反三”,这才是师道在知识教学层面的体现。与举一反三相似,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思想同样需要认住“真”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乡村学校的文化海拔,让乡村学校成为乡村的文化高地。
物质、精神两个层面的改革都基本到位了,我们就可以“做好三四月的事,八九月自有答案”。
《中国教师报》2022年02月23日第1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