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老彭”不是特级教师,也不是齐鲁名校长,甚至连市里的重要“荣誉称号”都没有,与那些上过杂志封面的校长相比,他极其普通,普通得就像我们沂蒙山区的一块石头。
他虽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也正是万万千千奔波在为学校谋发展路上的一名基层校长的缩影。
我们学校地处鲁西南地区,建校时间短,因地处城郊接合部,除当地居民外,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涌入,让学校承载的学生数量远高于周边学校。曾经,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是再正常不过的。面对这样的课堂,教师工作量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也不免大打折扣。
在这种情况下,老彭走马上任。接手学校不久,省里下达文件,为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各地要化解大班额。面对这个“烫手山芋”,任谁都得发愁。从省里到市里再到区里,面对越来越频繁的调度,老彭是第一负责人,说不着急是假的。
建校时,学校规划为48个教学班,现在要化解到每班55人,去哪里找更多的教室?再说这也不是有钱就能轻易办到的事啊。那段时间,老彭基本就没出现在校长室,借用同事的话,“彭校长不是在找领导协调校舍问题,就是在去找领导协调校舍问题的路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上级部门的回复来了,学校可以临时将所有的功能室先改造成教室,以解决大班额问题。
可腾出来的地方还是不够。老彭又急忙想办法,把原来楼顶的简易板房收拾一下留着开会用,把大会议室改成教室给学生用,把大点的办公室改成教室给学生用,班主任挪到学生教室去办公。就这样,教室问题总算解决了,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化解大班额的时间段比较尴尬,前面暑假已过,后面寒假还不到,到哪里去找老师?再说即便是临时招聘一些老师,家长、学生又会信任吗?一系列问题,让本来就疲惫的老彭又上火了,嗓子沙哑了,眼球红血丝也增多了。这是一场“硬仗”啊,老彭在工作上的身先士卒让教师们深受感动,“都是为了让学校更好”,不少教师纷纷表示愿意在这个特殊时期尽自己的一些力量,当班主任的愿意带两个班,数学教师申请由原来两个班的课再加一些……就这样,在老彭的带领下,学校顺利化解了大班额。
学生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拥挤着上课了,可是还有一些地方似乎不够满意。学校必须得有像样的办公室、像样的功能室、像样的会议室……面对这些后续问题,老彭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建新教学楼的工作,跑前跑后,工作开展得差不多了,新冠疫情又猝不及防袭来,新教学楼的施工也只能断断续续进行着。
记得学校因疫情停课期间,有一天晚上我去探望岳父,途经学校的路口,看到老彭正步行着,冬天大街上本就没几个人,老彭的身影此时更显得单薄。追上去寒暄几句,才知道老彭不放心教学楼的建设,每天晚上都要过来看看进度怎么样,要不一晚上觉都睡不好。因种种原因,在这段差不多持续了两年的工期里,老彭又辛劳了多少个日夜呢?估计也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如今,学校不仅有了美丽的校园,在老彭的努力争取下,占地近千平方米的红旗书院也已经竣工,温馨的环境、丰富的图书成为师生读书的好去处。此时,老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书香四溢的校园更像校园”。我们也都期待着一个更像校园的校园。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红旗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2年02月23日第1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