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钦州市外国语学校的操场上,体育课早已超越了传统认知中“跑圈加自由活动”的固有模式。如今的体育课上,你可能见到数学教师带领学生在篮球场探究投篮抛物线的数学规律,也可能遇到心理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长跑调节焦虑情绪,抑或看到美术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富有创意的啦啦队队服。这种突破常规的教学场景体现的是学校“五育融创,共生共美”教育理念引领下的真实变化。
漫步校园,随处可见体育与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景象:篮球场上,学生练习投篮时,数学教师以粉笔在小黑板上绘制抛物线轨迹,引导学生探讨出手角度与命中率的关联。“出手角度是45度时,投射命中率最高!”学生边投篮边热烈讨论,运动技能与力学知识在汗水中悄然融合。啦啦操训练中,美术教师铺展彩纸,指导学生将壮族铜鼓纹样融入队服设计,每个跳跃动作都蕴含着对民族美学的深刻理解。长跑课程上,心理教师传授“4—7—8”深呼吸调节法,“这种呼吸方式能激活副交感神经,抑制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帮助大脑建立平静的生理信号,使呼吸逐渐深沉平稳,实现身心放松”,跑道成了最棒的“心理咨询室”。器材室内,九年级学生分组维修羽毛球网,劳动课教师在讲解工具使用方法的同时,强调“爱护公共器材”的责任意识。
体育组教师秦少亮认为,当前每节体育课至少融合两个学科要素。以跳远教学为例,数学教师解析助跑距离与起跳角度的函数关系,语文教师则引导学生描写腾空瞬间的感受;排球训练中,生物教师讲解与肌纤维相关的生理知识,思政课教师结合团队配合阐释“补位协作”的重要意义。这些学科知识如同播撒在运动场上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正如体育组教研组长黄瑞珍所言:“知识的获取并非单纯依靠死记硬背,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领悟,体育课将各学科知识与运动实践相结合,正是为了让学生在实操中增长才干。”
五育融合的体育课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路径。目前全校体质健康达标率已突破90%,近视率下降5个百分点。曾被称为“小胖”的学生小林,参与田径社团定向越野运动后减重10多公斤,如今在跑道上奔跑自如。参与“篮球与物理”“体操与数学”等跨学科课程的学生,相关学科成绩平均提升近10分。更显著的变化体现在学生的心理状态上,85%参与“运动情绪管理”课程的学生表示掌握了排解压力的方法。学校心理测评数据显示,学生焦虑情绪发生率较以往显著降低。
在市级科技创新大赛中,教师和学生运用运动传感器与编程技术研发的“风速跑步器”荣获三等奖,将废旧轮胎改造成障碍跑设施的项目被评为学校劳动教育示范案例。获奖学生感言:“过去认为体育课只是强身健体,如今才意识到,跑步时能学习物理知识,编排队形时能提升审美能力,参与比赛时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每节课都能收获新的知识。”
学校取得的教育创新成果依托于三项核心策略。一是为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教师跨界融合。学校将数学、物理、艺术等学科教师与体育教师组建跨学科备课组,每月开展联合教研活动。起初一位数学教师对户外教学心存顾虑,直至在课堂上目睹学生运用抛物线公式计算铅球落点时眼中的专注,才真切体会到融合教学的魅力。如今,历史教师也会在体育课上讲述古代蹴鞠的发展历程,为体育教学注入文化底蕴。这一做法如同拼搭积木,将不同学科知识有机组合,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
二是革新评价体系,构建多元成长维度。当前体育课评价不仅关注跑步、跳绳等体能指标,还将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水平、情绪管理能力等纳入考核范畴。运动会特别设立“体育道德风尚奖”,表彰主动搀扶对手、为裁判提供服务的学生;跨学科项目中,学生撰写的实验报告、绘制的设计图纸均作为成绩评定依据。这种评价方式如同多把标尺并行,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发展状况。
三是整合家校社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网络。学校邀请从事健身教练职业的家长开设健康讲座,联合社区医院医生开展运动损伤急救培训,还邀请营养师走进课堂,讲解运动后的营养膳食搭配。副校长陈慧华认为,“转变教师固有的教育观念是最大挑战”。为激发教师创新活力,学校设立“融合创新奖”,生物教师与体育教师共同开发的“运动生理学”校本课程获得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创作的运动主题壁画更成为校园文化地标。
学校正着手推进三项创新举措:一是开发“运动科学”校本教材体系,系统整合物理、生物、数学等学科与运动相关的知识内容,如“篮球运动中的力学原理”“长跑运动与能量代谢”等,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学习素材。二是建设智慧运动场地,引入智能穿戴设备与动作分析系统,学生佩戴手环完成运动动作时,可实时获取起跳角度、跑步频率等数据,助力教师开展个性化指导。三是创设“家庭运动日”制度,每月组织亲子体育活动,将学校的五育融合教育模式延伸至家庭场景,形成校家社协同育人合力。
学校的实践表明,当体育课超越单纯的身体训练范畴,成为德育的载体、智育的延伸、美育的平台、劳动教育的抓手时,便真正成为开启学生全面成长的“万能钥匙”。正如校长李达通所言,“教育的真谛在于促进学生身体、智力、心理的协同成长,唯有如此方能助力他们在未来人生中步履坚实、心智澄明。我们致力于培养的并非某一领域的专才,而是能够在人生道路上稳健前行的全面发展者”。
(作者单位系广西钦州市外国语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09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