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主要是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随着历史的变迁,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有一定难度。语文教师正是要将一把把语言文字“密钥”找出来,运用课堂教学艺术将“密钥”传递给学生,帮学生打开文言文学习的大门。如何发现文言文学习的奥秘,如何品味文字背后的深情,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潘庆玉执教的《湖心亭看雪》课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
密钥一:“陌生化”文言现象。文言文教学应特别关注“陌生化”文言现象,包括名词、动词、特殊句式等,它们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教师抓住陌生化的文言现象,发掘背后深层、隐秘、尚未被“开掘”的审美价值,对于文言文学习有重要意义。
在《湖心亭看雪》中,教师抓住陌生文言现象“更定”一词切入教学。“更定”亦叫定更,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两小时,更定是一更开始,即晚上八时开始。如果你是更夫,面对寒冷的雪后天气,你会吆喝什么?无外乎不要外出、小心滑倒、注意保暖等,可张岱却独往湖心亭看雪。怎样的心境才能有这样的做法?学生体会到张岱独自前往湖心亭的孤独闲适之情,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密钥二:“易忽略”文言字词。《湖心亭看雪》作为张岱的代表作,被称作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学者栾保群评价《陶庵梦忆》为“才子之文”“妙言妙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落实到炼字炼句、章法考究处。
文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的“与”字,看似平常,却意蕴丰厚,让读者的眼睛跟着作者一层一层地欣赏雪景,体会作者闲适雅淡、物我交融的心境。下文中“与余舟一芥”中也有“与”字,以及作者在船上,为什么用“一点、一粒”如此微小的量词来形容?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到,作者仿佛跳出景物把自己看作景的一部分,再次体会作者物我交融的心境。
密钥三:“层级式”语感训练。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获得文言文语感没有捷径,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背。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朗读背诵的能力。
教学第一段,教师先采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然后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朗读语气,注意赏雪时舒缓的心境,朗读时要慢下来。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慢慢触碰文字。在完成文本理解性学习后,师生配乐朗读。教师不止于此,进一步提出背诵要求,在课堂最后,学生根据提示语背诵全文。通过多层次语感训练,学生走进文本,进一步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密钥四:“全方位”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吟咏古人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学生受生活经验所限,教师补充张岱写这篇文章时的相关资料。首先是三个时间,看雪时张岱36岁,明朝灭亡时张岱48岁,本文写于明亡后的一段时间。紧接着补充了张岱写这篇文章时西湖真正的样子“半椽不剩,瓦砾齐肩,蓬蒿满目……”“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等文字。教师又抓住“客此”的“客”,很多诗人是因远离家乡,客居外地而忧愁,是空间上的远离故土。可是张岱的“客”呢,是历史的乡愁,是再也回不到故国的愁。至此,学生真正体会到笔下美好如画的西湖雪景,其实是自己的梦中之景,体会到物是人非、故国之思。
文言文教学不应因循守旧,文言文教学也不是遥不可及,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抓住文言文中的四把语言“密钥”,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语言文字的秘密,感受经典文本的魅力,打开文言文的学习大门。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南泉景中学小学部)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09日第1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