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铁一小学得到了一笔校园改造资金。学校听取学生、家长、社区的建议,决定修建风雨连廊,从校门到教学楼,将整个校园贯通起来。有了风雨连廊,师生和家长再不用受雨淋日晒之苦。这一开门办学的小小尝试,让家校关系其乐融融。
在广州,这样美好的教育情境并不鲜见。近年来,广州市着眼于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将优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当成关爱青少年的一件大事。
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实施,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同时也面临亟待破解的难点、堵点、痛点——家庭教育由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如何形成协同育人有效机制,都期待新思路新办法。
面对问题与困惑,广州市主动作为,变堵点为亮点,聚焦队伍、资源、平台等关键环节,推出了系统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广州行动”,以一系列充满改革智慧、彰显人文关怀的真招实事,建起联结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一座座“风雨连廊”。
联责任,建团队:“专事”有“专人”
广州,一座深蕴着改革基因的城市,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
早在1983年,目睹独生子女增多和家长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成为全国家庭教育的示范基地。
2014年,广州市荔湾区又诞生了全国第一所家庭教育学院,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吸纳多方力量,组建不同类别的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提供支持。
这优良的育人传统背后,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明确责任担当,构建一支坚强有力、多元参与的专业团队。
“说到底,不补齐家庭教育的‘短板’,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广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李长庚说得很实在,“这么多年来,我们始终不推诿、不懈怠,担当好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同时不断出制度、出文件,完善家庭教育的责任共担机制。”
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面向全市11个区进行的一场家庭教育调研表明,一方面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提升,希望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年轻家长普遍存在育儿焦虑,家庭教育中无效投入较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提升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性,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吴新华认为。
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提升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化、科研化、规范化,是广州市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一项创举。2020年底,广州市教育局联动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启动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经全市推荐、遴选、评审成立了首批15个市级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主持人均为经验丰富的一线学校教育工作者,实现了全市各区、各学段以及各类型学校的全覆盖。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黄翠婉是首批市级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之一。有着近20年中学德育管理经验的她,切身感受到建设一支专业化、本土化的家庭教育指导队伍的必要性。“以往的家庭教育主要靠‘走出去、请进来’听专家作报告,但专家很难请不说,光听报告也不‘解渴’。”黄翠婉直言。
有了名师工作室这一平台,黄翠婉顿觉如虎添翼。她面向全市征集一批德育骨干作为工作室成员,又联动社区内其他学校、幼儿园、派出所、家长义工及社工等,组建了一支近百人的团队,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家庭教育指导驿站,做课题、出专著、开发课程、定期举办研讨,让驿站成为家庭教育的专业“加油站”。
为鼓励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出特色、出实招,广州市教育局与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各司其职,发挥“行政驱动+专业引领”合力,先后出台《广州市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关于加强新时代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广州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制度文件,不断“添柴加火”,让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热度不减。
2024年,广州市教育局启动第二批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遴选出31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覆盖群体更广,进一步构建了来自教育行政、教研部门、一线学校及幼儿园等的家庭教育名师团队,并健全工作室管理和考评机制,在经费、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方面予以保障,引领名师工作室实现高标准、内涵式发展。
入选第二批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让天河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的德育研训员熊浩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她将教育戏剧这一新形式引入家庭教育指导,深入中小学及街道社区开展“一人一故事剧场”家庭教育工作坊活动,“借助故事分享和角色扮演,让人与人之间心灵更接近、情感更交融。”熊浩告诉记者。
从担任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助理,到成为第二批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天河区棠东小学副校长潘秀琼努力带动更多人探索家庭教育。在区教育局支持下,他们组建了正面教育联盟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面向全区的线上读书会,参与人次超过5万。
如今在广州市,市、区、校三级名师工作室、工作坊有序运作,构成了一个星罗棋布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在此基础上,广州市教育局又推出激励措施,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期望通过3年一个周期的轮训,进一步营造“全员育人”的家庭教育氛围。
就在今年4月,喜讯传来。广东省推出首批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主持人培养对象,广州市5位名师榜上有名,其中黄翠婉作为代表在全省作工作室建设经验分享。
“我们将充分用好两批46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力争5年内培养市级家庭教育名专家10名、名教师100名、骨干教师1000名,以及数以万计的专业教师,建设好家庭教育指导专家资源库。”李长庚憧憬道。
联资源,建平台:“堵点”变“亮点”
来到铁一小学,记者看到校门口停放着一台像流动餐车一样的装置。学校党委书记张婥恩介绍:“这是我们首创的‘移动家校学堂’,系统循环播放‘羊城家校学堂’微课,值班教师每周固定时间在这里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平时家长也能进行自助读书借阅。”
众所周知,学校门口是家长的聚集点,也常是家校矛盾的发生地。3年前,成为首批市级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后,如何“变堵为疏”,张婥恩想到了“移动家校学堂”的创意,在大家的支持下“移动家校学堂”应运而生,校门口成了传播家教理念和方法的大本营。到了节假日,“移动家校学堂”还可以开进社区,变成“送教上门”的家庭教育“大篷车”。
可见,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换个角度思考,或许就是变革的契机,正如吴新华所言,“只有凸显问题导向、研究导向、成果导向,才能真正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因势利导创设更多适宜的平台,用科学、优质、专业的教育内容和资源向社会传播教育正能量,成为广州家庭教育的又一大亮点。
2023年,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联手广州市妇联、广州电视台等推出公益性家庭教育品牌“羊城父母学堂”。“大家需要一个多元的社会平台来共商共研,达到‘慧做父母,爱育未来’的目标。”吴新华道出创设“羊城父母学堂”的初衷。
除了“羊城父母学堂”,像这样的家庭教育平台还在不断建设和完善。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专门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组,组织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进行主题式教研和指导,依托教研员和市级名师开发系列家庭教育课程资源,推出“羊城家校社共育”App,引导家长“依法带娃”“科学带娃”。
与平台建设同等重要的,是如何精准对接家长的教育需求,不断适应社会新变化,开发丰富的家庭教育课程资源。近年来,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持续对全区20万家长进行深度追踪,发现绝大部分家长都缺乏对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的科学认知。基于问题分析,花都区从家庭教育课程建设入手重构家长“学习圈”。他们协同文明办和妇联共同推出家庭教育新知“五堂课”,全方位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
“借助互联网平台,‘五堂课’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送教上门’。”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德育部主任张小燕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课程播放量已达230万人次,影响广州各区并辐射肇庆、惠州、韶关乃至省外。
据悉,广州市各区均已有自己的家庭教育工作平台,并形成相应的特色品牌和课程资源,如白云区的“乡村父母学堂”,天河区的“联盟聚力、名师领航、科研深耕三线并行”协同育人模式等,真正实现了一区一平台、一区一特色,织就了一张专业引领、平台共育、课程共享的广州家庭教育资源网。
联空间,建机制:“对手”变“助手”
就在前不久,天河区高塘石小学的家长足球赛落下帷幕,赛事火爆程度堪比时下热议的“村超”。比赛期间,爸爸上场比赛,孩子场下组成啦啦队,妈妈则负责后勤补给,校园里像过节一样热闹。
“家校社协同育人让我们这样一所城乡接合部学校破茧重生,走上了教育生态共建之路。”高塘石小学校长凌文静一脸幸福。几年前,凌文静初到高塘石小学时有些难以适应,学校很小,校舍陈旧,家长也很少关注学校教育。为此凌文静设计了“周末亲子营”活动,组织家长和孩子在周末一起画彩绘、包饺子、做运动……随着活动的开展,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隔阂慢慢被打开,越来越多的家长被吸引进来,社会公益组织也加入进来,办家长夜校、开儿童成长课、举行社区节……就这样,整个社区都成了教育的空间,学校的“同盟军”也越来越壮大。
家庭与社区的协同参与拓展了学校教育的可为空间,也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可能与惊喜。
正因如此,在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推出“教联体”建设的工作方案后,广州市全力打造“队伍建设、评价促进、家长学校、品牌课程、协同结对、指导力提升”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多元参与帮助学校解决教育难点痛点。
在2024年底广州市公布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示范校”中,奥体东小学成功入选。对于一所建校6年的新学校来说,获此殊荣着实不易。但一开始并非如此,面对新建学校,家长并不信任,学校招生一度遭到冷遇。认识到促进家校合作刻不容缓,学校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实施“同心”议事会、“同学”成长营、“同志”服务队、“同行”资源库、“同向”颁奖礼等五大行动,促进家校教育理念的同频和亲子共同成长。短短几年时间,奥体东小学成功扭转了家校关系,成为家长向往的热门学校。
“面对家长对学校信任缺失的现状,我们注重构建走心的家校关系,形成暖心的家校合作模式。”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校长赖海虹说。
在宝玉直实验小学,每一个孩子都被亲切地称作“小宝石”,他们的家长则是“大宝石”。每一颗“小宝石”一入学,就会收到班主任体贴入微的“家书”,学校用这样的意象创设童话般的教育情境……
鲜活的教育案例寄寓着这样的教育共识:教育从来不是一方的独角戏,既需要双向奔赴,也需要同向而行。这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推动家校共融,让成长之路处处鲜花盛开。
为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广州市教育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成立了“广州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指导委员会”,在机制建设上推出“组合拳”:以家庭教育工作室为点辐射社区,实现城乡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基本全覆盖;完善“基础+优秀+示范+星级”金字塔质量测评体系,形成家长学校“九有”新标准和“广州市星级家长学校建设标准”;鼓励学校与社会优质资源共同开发研学课程,目前已开发研学基地152个、营地9个。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一个大工程,需要有大视野、大情怀,教育部门要带好头,通过完善体系、健全机制让家长科学带娃,为孩子更好地遮风挡雨,让成长的天空越来越亮堂。”李长庚如是说。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09日第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