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可以从体育中学到什么?网友们用数亿播放量为马超群的答卷点赞。当体育课变成微电影,当汗水混合着黄河的泥土,这“不务正业”的体育教师用镜头代替教鞭,以热爱为剧本,让田野成为课堂,让历史照进现实。这,就是“宝藏老师”最动人的模样。
————————————————
立秋刚过,37度的“秋老虎”仍炙烤着午后的中原大地。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金沙小学的练舞房里,马超群震颤的肌肉伴随着宽大的短袖律动,这位微电影全网播放量上亿的网红教师正赤着双脚,“眉飞色舞”地带领孩子排练微电影作品。
进行啦啦操训练,与作家刘震云参加同档综艺,准备央视采访,现在又回到学校继续带孩子为新作品排练,一个暑假都没有闲着的马超群面对记者丝毫没有倦意。“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累!”抹去额头上的汗珠,在晚上还和记者沟通交流的马超群嘿嘿一笑,转头向孩子们走去。
热爱的力量
7年前的夏天,马超群还对视频拍摄一窍不通,几个月后,他就因为一个自创短视频的走红登上了央视跨年节目的舞台。
“很顺,没什么大的困难。”不同于许多名师的心路历程,回望来时路,马超群笑言。
初中时马超群成绩平平,家庭的拮据让他连培训班都不舍得报,电视上迈克尔·杰克逊酷酷的“太空舞步”却让他的眼睛挪不开了,报兴趣班学习街舞成了马超群人生第一次对父母的无理要求。从父母一开始的拒绝,到马超群施展的“苦肉计”,最终他获得了胜利。
“没有比赛要求,只是纯粹的热爱”。那年暑假,马超群每天吃完午饭就泡在练舞房里,一直练到晚上八九点,直到关门才罢休。一位教练发现了这个酷爱舞蹈的孩子,免去了马超群的费用,还给了他练舞房的钥匙,告诉他“什么时候想来就可以来”。一日日苦练中,马超群的舞技突飞猛进,也凭借这一特长被郑州市第十四中学录取。高中的他在2010年亚运会上作为表演团队成员登场,在国际舞蹈大赛中进入十强,获得了二级运动员的荣誉,最终作为高水平运动员收获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对喜欢项目的热爱是我打开大学校门的钥匙。”马超群坦言。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工作之后。2016年成为金沙小学体育教师后,马超群便带着孩子们练习啦啦操。2018年的一次比赛要求马超群拍摄孩子的练舞视频,不甘心只展现舞蹈的他琢磨着如何将孩子的舞蹈与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在思索和排练的过程中,马超群发现自己对这种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他自费5000多元钱买了一个二手相机,自学拍摄技术和导演知识,与孩子们合练了几次后便进行拍摄。拍完后马超群一头钻进卧室,熬了几个大夜剪辑,完成了这部《课间十分钟》。
好看、有趣、校园生活气息浓厚,网友把他的视频传到了微博和抖音。一夜过后,视频播放量达到数百万,马超群和他的学生一下子红了。那年跨年夜,央视与他和学生连线,主播白岩松勉励他:好好学习,天天游戏。
毫不费力,非常喜欢,马超群意识到自己或许真的能在这上面有所作为。于是他便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研究拍摄视频,想办法结合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热点编排微电影情节。当然,影片的基础依旧是专业的啦啦操技术。这些年,马超群无师自通,自学了编剧、导演、拍摄、剪辑等技术,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拍摄了10余部作品,每部都获得了良好的反响。记者见到马超群时他还在自学编曲,“借用别人的曲子还是不如自创。”马超群说。
鸟枪换炮,学校为他升级了专业设备,组织了一个小团队帮他完成了很多辅助工作,区教育局给予他经费支持;孩子家长慢慢理解了他的“不务正业”,甚至还会到拍摄现场帮忙。
马超群还记得有一个非常喜欢跳舞的孩子来参加训练,家长硬是来到练舞房要把孩子拽回家,孩子又哭又闹。但在他们参加完一次拍摄后事情发生了改变,“‘马老师,累不累啊,我给你买水,辛苦了。’那个家长后来总是这样对我说。”马超群笑着说。
从高中就开始教学生跳舞,10多年来马超群带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毕业的学生中有的凭借这项“特长”上了不错的中学、大学,还有的正在读研究生。
“虽然他们中很多人不会走这条路,但我相信他们会始终喜欢这个项目,这份热爱会陪他们走过一生。”马超群说。
他不只在教体育
今年9月1日,从金沙小学毕业的何俊逸迎来了自己初一的开学仪式。过去的6年间,他一直都是马超群的“御用男主角”。因为小时候肥胖,父母鼓励何俊逸参加马超群的啦啦操训练,舞技优秀且颇具表演天赋的何俊逸很快被马超群发现,几乎参与了所有的微电影。
“马老师让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何俊逸告诉记者。
什么东西是课本里学不到的?拍摄《最可爱的人》时,二年级的何俊逸饰演志愿军步兵连连长,他此前根本不知道抗美援朝的故事。马超群给孩子们讲述了这段历史,并让大家观看电影《金刚川》《长津湖》,何俊逸回家主动要求父母给他找这方面的书看。拍摄过程很苦,但他们最终得到了“我们所受的苦不算什么,战士们在战场上更是千辛万苦”的认识;在基于邯郸恶性事件拍摄的《星光灿烂》中,何俊逸饰演被欺凌的对象,他第一次感受到校园霸凌的可怕,希望学校加强法治教育,重视霸凌问题的整治……
这些年来,学校每天下午三点半放学后,孩子们就跟着马超群排练到晚上八九点,寒暑假期间则“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马超群每年拍摄多部微电影,全国各地汇报演出十几次,孩子们虽然累,但乐在其中。
记者在采访中见到了目前就读于郑州市第七十一中学的队员马柏然,前几天他准备与父母去内蒙古旅游,临走之际得知马超群要为新影片进行排练,便让父母给自己退了票,一个人回学校排练;患有听力残疾的队员魏妍熙需要随时佩戴助听器,但仍坚持每次都来训练。几年前的她性格内向,马超群给予她许多鼓励,她参演多部微电影,自言“变得更自信了”……
马超群每一部微电影都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师生甚至成了互联网的“宠儿”,但比起外在的虚名,他更关注孩子可以从体育里学到什么。
针对现在一些学校不够重视体育学科和体育教师的问题,马超群坦言,教师和学科都是平等的,体育教师也可以是“主角”。而从自身的成长经历来看,马超群始终认为,教育的燃点就应该拿兴趣当引线。
“一节文化课和一节体育课,让一个孩子来选,也许他会选体育。”马超群说,有时一味地告诉孩子一些大道理,他们没有兴趣,但“孩子天生爱体育,很容易就从中学到很多道理”。马超群所拍的一些视频就是有意将体育与思政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训练、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习。
拍摄《我要把水打回来》时,生活在平原的孩子第一次来到红旗渠,这里远比他们想象中陡峭、贫瘠。课本上虽然有关于红旗渠精神的课文,但拍摄中在山路上挑水、石子路上翻滚的经历让学生对前辈的伟大精神有了亲身认识;伏羲山下拍摄《向后转》,在中印冲突中牺牲的军人事迹让学生动容,亲身扮演后的他们直观感受到了“何为爱国”;拍摄《反校园欺凌》后,所有参演学生都对校园欺凌感同身受,网络上亿的播放量是对无数教育者的一记警钟……“学生边做事情边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马超群说。
教育是双向的,在这个过程中马超群自言自己也是受益人。他一旦投入视频和编排舞蹈,便会主动寻找和阅读大量书籍、文章,如今的他成了集导演、编剧、作词、动作指导等于一体的多面手。
土地、农民、黄河
似乎是为了给土地最高的礼遇,河南人习惯把种庄稼的土地称为“地”,干农活儿称为“下地”,马超群小时候就经常“下地”。
去年夏天,正在拍摄作品《这儿有我了》的马超群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块麦田,他和校长常凯开车在郑州附近转了好几天,终于在市郊黄河边的一处浅滩找到了那块麦田,即使它只在最终的视频中出现了一秒钟。
最终完成的视频中,学生在酷暑下跟着农民劳作,冒着大雨守护庄稼,在黄河边的泥坑里打滚儿。视频播放量突破4000万,评论区有人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片中的老人是他的大舅,土里刨食了一辈子,前几年也进了城,在郑州一家医院当保洁,现在年龄大了,又重新“面朝黄土背朝天”,他是马超群眼中“最朴实、典型的河南农民”。
来自河南省新郑市农村的马超群永远忘不了小时候跟着长辈下地掰玉米、挖红薯、逮蚂蚱的经历,用火烤过后的那股焦香味儿让他至今魂牵梦萦。后来父母进城打工,也把他带到城市学校,看到周围同学订报纸、订牛奶,一股自卑感油然而生。然而,每年暑假马超群都会回老家跟奶奶在菜地干农活,这种快乐又是城里孩子体验不到的。
6岁时,马超群第一次见到了黄河,在浑浊的河水中漂流,他想起课本上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养育一代代河南人的母亲河。
黄河、土地、农民,马超群把这些都带给了孩子们,他说“河南农民的孩子,不能忘了本”。
何俊逸只有过年回老家时才回一次农村,从没有干过农活。在拍摄《这儿有我了》时,马超群带着他和同学们回到自己儿时生活的土地“体验生活”。大太阳下在地里晒几个小时,农民教孩子们分辨麦苗和青草,大家的胳膊和腿又痒又疼,“以前不知道农民伯伯的辛苦,现在才知道他们守护的是每个人的饭碗,养育了无数的中国人。”何俊逸说。《最可爱的人》里,孩子们扛起木头,在黄河的泥浆中打滚……孩子很苦,却仿佛找到了根子上的基因,很快就乐在其中。“在泥土中舞蹈,是我对黄河最纯粹的爱。”马超群说。
《这儿有我了》的结尾,马柏然扮演的河南孩子对一位老农说了一句话:“那我走了,我去大城市里盖高楼了。”马柏然告诉记者,现在自己班上的同学很少说河南话,老师在学校也不会说河南话,自己因为回老家次数太少,很多方言中的词语也都不会说了。马柏然每年过年都会回到农村的姥爷家,“姥爷每次都会为我做很多好吃的,包三四百块钱的红包。”
这个场景的灵感来源于马超群的亲身体验。每次回老家马超群都要联系幼时的玩伴,但总会得到“没在家,在外地工作”的答复,而记忆里那些总在田地里劳作的父老乡亲却仍能在田里看到,这常常让他感到焦虑和不安。
马超群的思索最终化为了影片中的最后一幕——
“中,不管去哪儿恁都好好弄,这儿有我嘞。”背着麻袋的老农笑着看着即将奔赴远方的孩子说。
————————————————
马超群,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金沙小学体育教师,获“2024河南省最美教师”,倡导“以体育人”“影育”的教育理念,用体育项目啦啦操与艺术相结合跨界拍摄10部舞蹈啦啦操微电影,多次登上全网热搜,多个作品播放破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0日第1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