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打破职业教育地域藩篱、实现“产教同频、资源共振”成为重要课题。川渝地区产业配套紧密但职业教育协同滞后,面临“三重天堑”阻碍:跨省政策衔接不畅,导致校企合作难以落地;资源壁垒制约,使优质职教资源难以共享;人才培养标准滞后于企业技术迭代速度。
作为服务川渝装备制造产业的核心教学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工程学院(简称“学院”)创新构建“潮汐式”协同育人模式,以“资源随产业潮汐流动”为核心理念,聚焦破解“三重天堑”,推动教育与产业资源精准对接、动态平衡。
潮涌:构建“三位一体”协同体系,夯实资源流动基础。政策打通,架设跨域协同制度桥梁。学院联合川渝两地优质院校和龙头企业建立“渝广职教圈”,实施“广职融圈”行动计划,定期召开“渝广协同育人”工作推进会,形成《双城潮汐协同育人政策衔接年度工作任务清单》。推动师资队伍共建、学分互认、实训资源共享等10余项关键政策落地,为跨区域育人提供制度保障。
资源融通,打造云端共享平台矩阵。学院创新开发“潮汐资源云平台”,整合重庆院校的实训资源、课程资源及长安汽车等企业的1534项生产项目,共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省级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有效弥补本地实训与课程资源短板。
场景贯通,搭建实体支撑网络体系。学院构建“一圈一院一联合体+N站点”实体支撑体系:与重庆优质院校共同组建渝广职教圈;与长安汽车共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联合50余家川渝装备制造企业组建跨省域产教联合体;在20余家优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流动站,形成“学生赴渝实训、教师赴渝实践、名师入广授课、大师入广教学”的动态流动格局。
跃迁:深化三维联动机制,推动资源动态流动。师资潮涌,激活育人“一池春水”。学院围绕提升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构建“入校潮—赴渝潮—云端潮”三维流动机制:“入校潮”方面,邀请重庆技能大师定期驻校授课,年均授课达800课时;“赴渝潮”方面,安排学院全体教师赴重庆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云端潮”方面,通过虚拟教研室每月组织川渝双城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共同开发16门核心课程,促进教学经验共享与课程建设协同。
课程衔接,确保育人“同频共振”。学院以“标准共定—资源共建—评价共控”为核心,构建产业对接课程体系:联合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等院校及川渝企业,共同制定《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课程标准;引入重庆优质院校核心课程并结合本地需求进行改造;依据双城企业新技术,更新专业群100%的实训项目,形成校企联合评价机制,把控教学效果。
信息共享,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学院打通双城就业信息平台,实时同步重庆长安汽车、广安装备制造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联合举办“渝广制造”双选会,年均为学生提供岗位2000余个;建立毕业生能力画像双向推送机制,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闭环。
升华:构建三阶递进培养体系,培育实战型技术人才。潮汐筑基,夯实跨域能力根基。学院采用“本地土壤+重庆云资源”模式,为学生筑牢基础。学生在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通识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同时赴本地企业参与实习,奠定理论根基;借助“潮汐资源云平台”共享重庆优质课程,帮助学生接触先进技术、拓宽知识视野,夯实后续学习基础。
潮汐跃迁,实现能力质的飞跃。学院依托“地理迁移+能力跃升”策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安排学生赴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等优质院校学习,接受高水平教学指导;组织学生到长安汽车等企业的实训基地开展专项技能训练,参与企业生产项目;选拔优秀学生参与重庆举办的技能竞赛集训,全面提升学生的竞技水平与实践能力。
潮汐融合,完成实战能力蜕变。学院以企业真实岗位为“战场”,培养实战型人才。安排学生到长安汽车等企业全面参与生产运营;鼓励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提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组建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构成的“双导师”团队,指导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回响:潮涌沃野结硕果,模式辐射显成效。经过5年探索,学院“潮汐式”协同育人模式成效显著。人才培养方面,累计培育3500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超96%;师资建设方面,建成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4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双师型”教师比例从72%升至93%,3年来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87项,横向到账经费1860万元;模式辐射方面,学院提出的“潮汐式”协同育人模式在川渝乃至全国推广,被11所院校借鉴,辐射培养1.2万余人,2025年该模式入选“川渝产教融合好案例”。
学院的“潮汐式”协同育人实践,以资源流动打破地域限制,以产教融合激活育人动能,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了新路径。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潮汐式”协同育人模式,推动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更深层次融合,为区域产业升级与职业教育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0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