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加快推进教材数字化转型”。建设教育强国对教材数字化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数字教材在实践层面受到广泛关注。
职业教育数字教材作为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动态匹配的桥梁,应该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建设需要围绕目标定位、开发主体、内容选择、教学实施和使用评价等全生命周期,实现五个关键转向。
目标定位:从“技术导向”转向“需求导向”。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数字教材要从提供“内容”转向提供“内容+服务”,聚焦产业发展、教师教学变革及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实现从“技术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
国家层面需要强化制度规范,明确建设方向。尽管教育部2019年出台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中提到“数字教材参照本办法管理”,但未作出具体规定。因此,要加快顶层设计,出台专项管理制度,将数字教材纳入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核心范畴,确保产业最新的技术、工艺、规范和标准能快速融入教学,适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优先在高精尖产业及高风险、难再现、高成本的专业领域推进建设。
学校层面需要加强研发,明确发展定位。职业学校应联合行业企业,利用多媒体、在线互动、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结合学生需求和学校实际研发数字教材。教师需要结合专业特色积极应用,通过动态化内容增强学生参与感,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
开发主体:从“单一主体”转向“多方协作”。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开发横跨教育与技术领域,涉及开发、使用、出版、推广等环节,需要突破单一主体模式,构建多方协作机制,覆盖全流程参与。
要树立立体化开发理念。数字教材不再是“平面”知识的呈现,必须提供与技能学习紧密相关的立体化沉浸式体验,这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制度建设、标准制定和技术支持,搭建横纵贯通的开发渠道,推动知识技能生产从封闭走向开放,随产业技术更新动态调整体系。
要建立多主体协同机制。组建涵盖职业学校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出版机构、数字技术公司及营销人员的开发团队,分工协作打造“开发—出版—技术支撑—动态更新”生态链。同时,完善开发制度,鼓励各地职业学校、企业、出版等单位参与,确保编写和审核专家的专业水平。
内容选择:从“自主开发”转向“标准引领”。职业教育涵盖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多个层次,涉及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且专业随产业动态调整,受市场化影响大。以往自主开发模式因缺乏统一标准制约了数字教材质量,需要转向“标准引领”。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标准体系。教材是国家事权,需要完善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建立质量、出版、审校等规范体系。2025年教育部新修(制)订的758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强化了不同层次培养目标的衔接,为数字教材内容选择提供了依据。应基于标准体系,以岗位能力重构课程模块,一体化设计教材。
释放市场活力,推动动态更新。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知识技能模型,实现可视化和多模态表达。结合专业调整,动态修订教学标准,及时纳入新技术、新工艺和典型案例,保持教材内容的时效性。
教学实施:从“单向输出”转向“情景互动”。数字教材的使用需要以真实项目驱动实现内容结构化与情境化,推动教学从“单向灌输”转向“情景互动”,提升教学质量。
融入真实场景与问题情境。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呈现工作、生活情景,配套企业真实案例、项目数据和教学资源库,同时建设共享平台,汇聚优质资源供全国院校使用。
提供沉浸式、体验式学习。将学习场景从传统教室延伸至虚拟实习实训室,让实践锻炼日常化,助力学生内化默会知识和价值理念。教师可通过平台收集分析学习数据,调整教学方法;学生可在线讨论、实时反馈,实现协同反思。
使用评价:从“单一评价”转向“多维反馈”。数字教材评价需要突破单一质量维度,涵盖内容准确、需求适切、互动良好、动态更新等多方面,通过动态反馈持续提升质量。
质量层面,要严把政治关和内容关。确保教材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防范意识形态显性和隐性问题;同时核查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确保其符合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动态改进层面,协同产业、行业、企业及社会公众开展评价反思,预测发展需求,关注教材是否及时反映最新行业实践和职业要求。
使用层面,关注教材对教学目标的支撑度,是否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和学习者需求,具体表现为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以及师生认可度与社会反响。技术层面,评价技术应用的恰当性关键在于是否有效增强学习体验,这是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结果运用层面,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建立反馈机制,统计学生使用时长、作业完成情况等,辅助学生了解学习成效,推动教材动态修订。
(作者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本研究系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2023年度教育部规划重大项目“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战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GH-ZDA-ZJ-Y-01)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24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