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开卷有益

书道穷源

发布时间:2025-09-24 作者:陈华文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璀璨明珠,书法历经数千年岁月洗礼,已经构建起独特的审美体系,形成了成熟的书写系统。中华书局出版的《书道穷源:中国书法美学解析与构建》一书,让我们得以领略书法的真正魅力。

通读全书,其核心观点是:研习书法,必须充分汲取历代书法精华,切不可盲目自我发挥、为创新而创新。书法艺术,传承是根基,古意是灵魂。无论处于哪个时代,书家都应虚心向历代书法精品学习,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积淀中铸就中国书法独特的审美范式。直白地说,书法艺术需要遵循守正创新原则,否则研习之路必将误入歧途,书法的审美价值也将荡然无存。

临帖是书法审美的根基。当下不少人绕过临帖直奔“创作”,笔下字迹看似张扬,实则线条漂浮、结构失衡,沦为缺乏根基的“江湖体”。这种对临帖的忽视,本质上是对书法审美规律的背离。历代书法大家的成长轨迹早已证明——米芾“集古字”后自成一家,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方得神髓——临帖不是束缚,而是让每一笔都有来路,让每一字都有根基。

纵观中国书法史,诸多经典之作无不彰显着书法独特的美学魅力。王羲之的《兰亭序》笔法精妙绝伦,线条灵动飘逸,或轻盈婉转,或刚劲有力,尽显毛笔书写的独特韵味;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饱含着他对侄子的深切哀思和悲愤之情,笔锋所至力透纸背,线条粗细变化明显,时而粗壮凝重,时而如泣如诉;苏轼的《寒食帖》书法风格与他的人生境遇紧密相连,线条厚重饱满,却又带着几分萧瑟之感,暗合“自我谪居忧患里”的心境;赵孟頫的《洛神赋》结构严谨端庄,每一笔都精准到位,体现了“用笔千古不易”的理念……这些经典书法作品或寄情于山水,或抒怀于家国,或感慨于人生,将技法、情感、文化精神融为一体,构建起中国书法丰富的美学体系,为后世树立了清晰的审美坐标。

构建中国书法的审美路径,首先要扎根传统、筑牢根基。传统是书法的源头活水,历代经典作品是审美标准的集中体现。研习者应从临帖起步,不仅要临摹字形,而且要体悟其中的笔法、结构、气韵与文化内涵。比如临习王羲之,要感受其“中和之美”;学习颜真卿,要领会其“浩然之气”。

其次要涵养文化、提升境界。书作者余仲廉教授多年来痴迷诗词、哲学、美学,这给他的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人文滋养。书法是文化的载体,脱离了文化内涵的书法只是空洞的线条组合。书家应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知识,从诗词歌赋中汲取意境,从经史子集里领悟哲思,让自身的文化素养融入笔墨之中。当书法作品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审美价值才能得以升华,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再次要师法自然、融入生活。余仲廉教授每年都要走进山川、森林与自然对话,在自然中寻找灵感。中国书法美学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万物的形态、生机、变化都是书法审美的灵感来源。书家应走出书斋,观察山川的起伏、水流的婉转、草木的生长,将自然之美内化为笔墨语言。同时,书法应融入日常生活,无论书信往来还是案头笔记,都应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在实践中体悟书法与生活的联系,让审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滋养。

最后要辩证创新、守正拓新。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但书法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所谓“守正”,是坚守书法的核心审美特质,比如笔法的韵味、结构的美感、气韵的贯通等;所谓“拓新”,是在传统框架内融入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而非脱离传统的凭空捏造。

阅读《书道穷源:中国书法美学解析与构建》一书,让我更加深刻感受到书法审美情怀与传承传统的重要。其实,包括书法在内的一切传统艺术,都应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新,让传统艺术与当代生活相融合,这样才能让中国文化真正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作者单位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24日第1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