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致敬那位在教育田野里精耕细作的人

发布时间:2018-12-03 作者:陈文 来源:中国教育报

■苏霍姆林斯基与中国教师⑤

1982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山区中学任教。刚满19岁的我站在学校门口向里面张望,只见一个不规则的泥沙场边横竖卧着几栋平房,平房的墙上大跃进、“文革”时留下的标语隐约可见。学校后勤主任领我来到一栋平房前说,这就是我的住房。我环顾四壁,靠门边有一张简易床,木格的窗户前有一张办公桌,桌上还有一盏煤油灯。在一个失落与惆怅的晚上,我拿起笔向分配到城里的一个最要好的同学倾诉,两个星期后,我收到了同学寄来的一个包裹,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它,没有信,只有一本书——《给教师的建议》,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就着昏黄的煤油灯,我有意无心地看了起来。作者的第一条建议便吸引了我:“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嗯,联系自己近段的工作,真是那么回事!慢慢地,我喜欢上了这本书。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就像一位邻居大哥,在推心置腹地和我对话交流。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读过一二百本书。”我记住了这句话,心头哀怨逐渐消散,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每天,和学生黏在一起,他们起床我起床,他们读书我读书。为了让语文学习丰富多彩,我创办手抄报,排演课本剧,组织烛光诗歌朗诵会。我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教师,渐渐地对教育教学有了一些真切的感悟,我把感悟写成一篇篇文章,寄给省内外的报刊,有的还真见报了。我又把这些见报的文字读给学生听,学生爱上了语文,喜欢上了我这个语文老师。

感谢老同学的赠书,让苏霍姆林斯基在我职业生涯起步的时候,就来到我身边,走进我心里,引领我走上了教育教学之路。在读完《给教师的建议》后,我又通过买、借等方式读了他的《巴甫雷什中学》《育人三部曲》等著作。我从他的著作里吸取着丰富的营养,滋润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在农村中学工作10年后我调入浏阳市教育局教研室,担任中学语文教研员,平台更大了,视野更宽了。我从古今中外的教育典籍中寻找智慧,向国内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请教,与本市教育同行切磋,和老师们一起成长。不停地研究、实践、总结之后,我赢得了一系列荣誉副产品。

成长路上一直感恩苏霍姆林斯基,特别记得他有关教师阅读的提醒,每次下校调研,我喜欢到教师家里坐坐,不为别的,就想看看教师家里有没有一个书房,或是一个书柜、书架,如果看到教师家里积书满房(满柜、满架),我确信这个教师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成为一个好教师。我总结了四句话,和老师们交流时经常挂在嘴边,这就是“收入再少也要买书,房子再小也要藏书,时间再短也要读书,交情再薄也要送书”。并专门刻印了一枚送书章,这章上刻有两行字:“读书是人生最美的姿态,送书是人间最真的情谊。”我建议教师们把年收入的2%用来买书,我自己做到了把年收入的5%用来买书。我在任教研室、教育局领导的18年里,只要有学校领导、老师走进我办公室来交流教育教学工作,都要送书给他们,从不让他们空手而去。

跨入21世纪,我向当时的教育局党委建议,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实施“新世纪读书工程”,并提交了详细的“读书工程”实施方案,局党委于2001年在全市启动了“教师读书工程”。引导教师读书,从读什么书开始呢?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一年,我向全市教师推荐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及其他5本教育专著。由于有伟大教育家的书出场打头阵,全市教师从他的著作中读出了自己。很多教师在年底上交的读书心得中,深情地写下对《育人三部曲》的认同,字里行间表达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敬和感谢。所以,“教师读书工程”进展顺利,一直坚持下来,2013年,我因在一个区域内持续推动教师读书,被《中国教育报》评为“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因为读书,我结交了全国很多教育理论研究有成果、教育实践有实绩的同道者。每年,都以教育局的名义组织一两场大型报告会,把一些全国知名的教育人士请到浏阳为全市老师讲学。朱永新、李希贵、田慧生、冯恩洪、李镇西、程红兵、肖川、檀传宝、吴非、闫学等以及本省的大学知名教授、中小学名优教师都到过浏阳。因为读书,《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师月刊》等都对浏阳教育有长篇报道。时至今日,浏阳市中小学教师读书工程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每个教师的书柜里都有50多本教育教学专著。很多教师都享受到了好好学习、久久为功带来的红利。

时光荏苒,苏霍姆林斯基离开我们已经47年了。但他从未走远,因为他拥有一大批追随者。在当今中国的中小学校园里,在很多教师的文章里,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仍然很高,而且我们今天读他的有关教育的论述丝毫没有违和感。他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思想,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我们教育的追求目标。面对当下中国教育屡禁不绝的乱象、层出不穷的“奇葩”,作为一个教育人深以为忧。前段时间,听到这么一个论断:中国教育不见得比中国足球有希望。作为一个教育人,我当时哑然了,内心在流血。中国教育可比中国足球重要一千倍、一万倍啊!如果中国教育也像中国足球那样,那这个国家的希望在哪里啊?!

我又捧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理论家,更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中国目前不缺各种教育理论,缺的是对教育常识的认知和普及,缺的是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在教育的田野里深深扎根、辛勤耕耘,把论文、专著写进师生心田的人,缺的是像他那样安安静静、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办学的实践者。今年正好是他诞辰100周年,我想写点文字以示纪念,我联系当前中国教育的情况,选择他的一些箴言加以阐释,冠以“重读经典、回到常识”之名,发到个人的公众号“布衣村言”上。也许我的一些体会戳中了当下中国教育的某些痛点,引起了同仁的共鸣与关注,包括教育局长、大学教授、中小学校长、教师等微信好友纷纷转发。《人民教育》等多个公众号转发了其中的文章,有的文章读者点击量超过10万,这让我有了沉沉的责任感和满满的获得感。时间无法掩盖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论述的光芒。我想,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若能重读他的经典论述,谨记他的谆谆教诲,不辱使命、砥砺前行,中国教育一定大有希望!

永远的苏霍姆林斯基——感激依然无尽,崇敬山高水长!

(作者单位: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03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