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把优质苹果栽培区向北推二百公里

——沈阳农大三代科研人员六十年接力培育推广抗寒苹果新品种

发布时间:2018-12-06 作者:本报记者 刘玉 通讯员 张宜军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国果树学界、业界曾有“定论”,北纬40°以北广大冷凉地区是优质苹果栽培“禁区”——因为零下10℃是优质苹果栽培温度条件极限。低于这个温度条件的地区,苹果树无法安全过冬。然而,这个“定论”已被沈阳农业大学果树栽培与生理生态创新团队改写。

沈阳农大三代科研人员60余年接力培育抗寒苹果品种,在之前不能栽培优质苹果的冷凉地区发展了300万亩特色产业带,种上了具有优异综合性状的抗寒苹果新品种“寒富”,将我国优质大苹果栽培区域向北推移200公里以上。

“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寒富’已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育成的苹果品种中栽培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在辽宁,寒富苹果栽培面积达到10余万公顷,占全省苹果栽培总面积的53%。”沈阳农业大学果树栽培与生理生态创新团队带头人吕德国说。

科技部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高东升评价道,以“寒富”苹果为代表的冷凉地区苹果产业的建立,在国际同类气候区独一无二,改变了我国苹果栽培格局。

从培育抗寒品种、到丰产技术攻关、再到形成产业,三代沈阳农大人奋斗了60年。从上世纪50年代起,沈阳农大人就开始制定科研计划,启动“苹果抗寒品种选种”研究。老一辈园艺学家、沈阳农大教授谭其猛带领科研人员奔波于不同地区的果园,调查育种资源,搜集育种素材,用不同素材进行杂交试验,以获得更优良的素材。

当时还是助教的景士西就参与其中,那时很多边远山区不通汽车,他们要么骑自行车,要么徒步,经常是带着干粮,一走一整天,晚上借宿在山区村屯农舍。

苹果树从育苗到结出果实,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需要八九年时间,也就是说,苹果育种科研人员需要在近十年后,才能知道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否有意义。1978年沈阳农大第一轮抗寒育种试验完成,第一个抗寒苹果新品种“沈香”培育成功,并于当年通过辽宁省内品种审定,继而在省内推广。

“这都是常人难以坚持的。其间要试验、观察记录的细节很多,哪个环节不小心出现差错,整个育种工作都可能功亏一篑。”1990年从沈阳农大果树专业毕业的吕德国对育种工作的种种艰辛自然清楚。

“沈香”虽然经受住了高寒考验,但它早熟,果实品质有些酸,沈阳农大人决定继续攻关。1983年,已晋升为教授的景士西主持承担科研项目“果树抗寒育种”,组织科研人员接续开展抗寒优质苹果新品种选育研究。

经过冻害淘汰、预先选择、品种对比试验,1995年第二批选育出新品种“寒富”,总评分超过上一批品种“宁丰”,成为抗寒优质苹果系列新品种之冠,并于1997年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但是,在引种试栽初期,因为果农没有生产经验,加之缺乏配套的高效栽培技术,导致枝干、芽体冻害和病虫害频发,产量不高,果品品质低下,很长一段时间没能形成产业。

从1999年起,回到母校工作的吕德国带领团队成员围绕“寒富”苹果栽培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研究,摸清“寒富”苹果的生理学特性,并根据冷凉地区自然资源及果树带布局现状,在多区域布点试栽,完成“寒富”苹果栽植区划,并建立起完整的现代栽培技术体系。“寒富”苹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成果也在2015年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10年来,结合各地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以及家庭农场等新兴经营主体的出现,我们先后培训基层技术人员2000余名。团队成员每年深入生产一线,手把手传授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发放生产工具和技术图书资料,平均每年培训60余场次、培训果农30余万人次,提升果农科技素质。”吕德国说。

作为教学科研一线的大学教师,吕德国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教书育人职责。多年来,通过实施各级各类项目,吕德国培养了一批高级专业人才,包括果树学博士后3人、博士29人、硕士79人,他们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成为团队制定相关技术措施的重要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06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