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国教育报》教我学会了学习、实践和分享

成就美好教育人生

发布时间:2018-12-25 作者:杨学杰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战线33年的老兵,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因为从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有《中国教育报》的点灯、引领、陪伴,我学会了学习、实践和分享,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成就了我的美好教育人生。

结识《中国教育报》是1985年的事情。那时,我刚到一所农村中学任教,生活十分单调,闲来无事时便翻一翻报纸。有一天,我躺在床上,面对天花板,思考着学校交给我的公开课任务,心里没有底。这时,我的眼前突然一亮,有了!原来,我的宿舍兼办公室是不久前才“简装”完毕的,天花板是用旧报纸糊上去的,躺在床上就可以“看报”,而其中就有一篇关于课堂德育渗透方面的文章。我急忙找来了梯子,慢慢用小刀把那篇文章“割”了下来,反复品读,再结合课本,把知识点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随后,我的那节“德育渗透教学能手”课讲得很出色,受到老师们一致好评,还被推荐到县里赛讲。而当我回到宿舍时,抬头仰望天花板,不禁哑然失笑——上面的那个“天窗”向我问好。后来,我告诉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后《中国教育报》别扔,不管新的还是旧的,全部归我!

从此,我整天与她“厮守”在一起,每期必看,每篇必读。从此,“废报”不“废”,我学会了学习,不断成长!

长时间的阅读,让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先前学的教育理论十分有限,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在学到许多理论知识以后,我决定用自己的教学实践来验证一下:看一看,报纸上说的这些到底有多大用处!

从1990年起,我在班里开始了“中学语文课文戏剧的实验”,让学生把教材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很快,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这个“动”包括表演的“动”和思想的“动”,包括学习方法和成绩的“动”。很快,《中国教育报》以《让生活进入课堂——“中学语文课文戏剧”的实验》为题刊登了我的做法和经验,给了我莫大的鼓舞。现在想来,这件事是我的教学生涯成长的起点,更让我坚定了我用教育教学实践去验证、去践行我在报纸上看到的理论知识。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论知识的丰富和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我产生了及时把它分享给更多人的想法。

2004年,全国上下大力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我和我的团队总结出了“全方位构建德育体系,重在实践体验,养成行为习惯”的经验,《中国教育报》以《当德育实践成为一种习惯》为题作了长篇报道,引起很大反响。2009年,绩效考核这个核心问题正困扰着全国各地的学校管理者们。当年4月17日,《中国教育报》以《考评带来链式反应》为题刊登了我们的经验。文章发表后,许多学校纷纷来电来信咨询借鉴。

后来,我在《中国教育报》这个平台与读者分享了我们的读书课开设经验——《课外书为什么进了课堂?》,分享了对当前语文课中阅读与写作的认识——《阅读课应教会学生叙事》,分享了语文课教学的小技巧——《语文课上的“美术作业”》……这些分享让我们收获到了许多新的认识:自己独秀不算秀,万紫千红才是春!

学习、实践、分享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是实现我的人生梦想的过程。在长达30多年的交往中,许多编辑、记者那一幕幕的感人画面我至今难忘,我真心地感谢他们和他们辛勤的劳动。应该说,《中国教育报》的发展史就是像我一样千千万万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史,是她让我们的工作如虎添翼,是她助力我们的美好教育人生。(作者单位:山西运城实验中学)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25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