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谱写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9-03-03 作者:陈子季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学习贯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笔谈    

区域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一大亮点,就是围绕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把河北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确立为新时代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四大战略支点。作出这一决策部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完善部省教育战略合作制度,优化区域教育政策支持体系,积极探索区域教育改革新模式,推动形成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进而引领和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的号召。要实现这3句话的目标,就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教育改革点多面广线长,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不仅要动员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积极参与到教育改革中来;而且要引导不同地区立足自身实际,发挥好改革试点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形成行业改革与区域创新相结合、分领域推进与分区域施策相协调的良好局面。

我国有着全世界最大的教育体系,要推动如此庞大而复杂的教育现代化,就必须根据各地的不同特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以非均衡发展为手段,最终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一对貌似矛盾而又内在的一致要求。一方面,要加快建成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每个人不分性别、不分城乡、不分地区、不分贫富、不分民族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我们必须坚持行业改革与区域创新相结合、分领域推进与分区域施策相协调,努力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使学业提升通道、职业晋升通道、社会上升通道更加畅通。

其中,我国发达地区推进教育现代化,通过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教育治理、内涵建设、以信息化和国际化带动现代化等方面积极探索,率先实现现代化。欠发达地区则要在保底线、补短板的同时,明确需要加快改进的教育工作和发展领域,重视教育思想观念变革,发挥好信息化和制度创新在带动教育现代化整体变迁中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我国教育现代化才能在追赶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始终做到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实现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持续努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叠加效应开始显现,并形成了一批新的增长极和增长带。同时,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全面小康,不仅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而且,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从现实情况看,教育现代化作为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导,在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消除不平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比较优势开展教育协作,能够有效引领和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实现一体化发展。

同时,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跨地区的教育协作越来越成为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特别是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和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现代化先进地区的高端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快速提升区域整体教育现代化水平,对于构筑起区域内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产业分工互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城市功能相互配套对接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现代化作为一场全面而深刻的教育变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教育群体的利益冲突更加激烈,教育决策的复杂性日益增大,重大改革举措的出台和实施必须通过先行试点进行探索、积累经验。要根据改革需要和试点条件,灵活设置试点范围和试点层级,对关联度高、互为条件的改革试点要统筹协调推进;对领域接近、功能互补的改革试点,要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动系统集成;对一些矛盾问题多、涉及风险因素和敏感问题的改革试点,要统筹各方面各层次利益,确保风险可控,打出政策组合拳。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9年03月03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