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研学有道

发布时间:2019-05-27 作者:申培轩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不论从西汉郑玄《诫子书》“游学周秦之都,处逸大儒”,还是从《北史·樊深传》“游学于汾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不论从亚里士多德年少外出求学,卢梭走遍多地结识狄德罗、伏尔泰,还是从英孚教育创始人伯提·霍特于1965年提出以练习语言、感受文化为主题的现代式游学,不论从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使每个人都有社会活动场所来显露他的生命力”,还是从毛泽东《讲堂录》“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都在证实着人与社会、个体内心与外在世界、教育与文化、教育与劳动、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可分离。而此切入点应以研学为开源。

因此,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民休闲旅游纲要(2013—2020年)》,提出要在中小学逐步推行研学旅行,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课程规范。研学需求日益丰富,研学供给正启航帆。

研学也就是探究式学习之形式。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需要多学科融合开发。但是我们在实践中也切实感受到,正如《研学旅行课程概论》这本书所指出的,当前研学旅行还存在不少问题:研学旅行浮于表面内涵不足,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缺乏专业性,课程实施不够规范,课程评价不够科学。研学旅行是走出教育系统迈入更宽广社会大系统之良机,是实现社会、家庭、学校融合教育之引线,是人成长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劳动、回归文化、回归人类历史之正道。新时代,每一个“祖国未来”都更需要以成长去感受伟大时代,都需要用生命去融合于道德养成、社会责任、文化传承、知识传授。如果还仅仅以教育系统之因素囿于一堂课程之设计、内容之填充、形式之构建、教学之评价,显然本应冲出围栏之拘禁,反而又将陷入僵化之一隅。切忌把研学旅行仅局限在一门课程视野之内。

《研学旅行课程概论》及《研学旅行工作导案》作者彭其斌老师是山东省教育科学院的兼职研究员和访问学者,其扎实的教育科研理论功底和虚心好学的学习态度是学术活动之必需。研学旅行是社会性、历史性实践,其系统研究、运行探索绝不是个体学者能力之所为。本书以课程研究为视角以期望推动学术发展之热情,以尽力而为之研究仍能对不同学者有所启迪。

(作者单位: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27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