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养育孩子,是一场向内心深处的探险

发布时间:2019-05-27 作者:包丽敏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我怀孕的时候以及孩子出生不久,作为一个刚刚晋升成“母亲”的人,我对这个新身份寄予了一个美好的愿景:我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他自主地成长为他自己。是的,孩子,自由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爱。

没过多久,等到孩子会爬、会走了,他成了一个小探险家,到处要去摸、去抓、去咬、去摆弄,这时候我发现自己怎么一天到晚跟在他身后急着喊:“哎,不行!不可以!不要弄!”说好的自由呢?说好的要呵护他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呢?

好吧,原来教育不是一个美好的宏愿,也不只是一个诱人的理念,它需要我践行到与孩子相处的日常里,吃喝拉撒睡,每一桩、每一件的小事里。这对我真是巨大的考验。

为什么理智上拥抱和服膺的道理,做起来那么难?或许正是这样的追问,开启了一场向我自己内心深处的探险。

一长段时间里,我跟孩子朝夕相处,我和他的相处史也是一部碰撞史。每天都是密集的碰撞,每一次都让我仿佛面对“灵魂的拷问”。但每一次碰撞,其实都是一次照见,照见我内心里究竟是什么在驱使我去禁止、限制、干涉孩子。这种照见发生在他去玩路边积水而我百爪挠心的时刻;发生在他对一根锈蚀的破水管着迷不已而我忍不住想说“这有什么可玩的”时刻;发生在他慢吞吞地吃着饭而我恨不能立刻动手把饭塞进他嘴里的时刻……总之,发生在这个不带任何成见的新生命,用他活泼的言行,激起我内心各种不适的每一个时刻。

就这样反复地碰撞、反复地照见,慢慢地我在内心“神秘的深渊”里窥见了什么呢?噢,原来那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信条——“这样不行!”“那样不可以!”“应该这样做才对!”“应该那样做才好!”事无巨细,一应俱全。它们共同编织成一套“代码”、一个系统,在我脑子里自动运行。乐观地看,它们构成了我这个人看待世界的视角、体验世界的方式、为人处世的指南;但换个角度看,它们也筑就了我的“精神牢狱”,打造了我的内心桎梏——因为它们都自命正确、非如此不可,那势必就会排除掉生命无数的其他可能。而这世界和人生的复杂深邃之处就在于,除了少数已被人类坐实的铁律之处,很少有什么是必然正确、非如此不可的。

现在好了,那个小野蛮人来了,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挑战着这些信条。于是警报无声地响起,我们因而感到各种挫败、沮丧、失望、不安、焦虑、烦躁,当然还会气急败坏、怒火冲天。这些不适的情绪和感受,仿佛无情的小鞭子抽打着我们,于是我们想方设法、苦口婆心、不遗余力地去让这个小野蛮人按照我们的信条行事。简而言之,听我们的、符合我们的期待,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控制发生了。

有时候,我们用引诱的办法,比如“乖,你要是不哭,我就给你买糖吃”“你要听话,好好表现,我就给你买玩具”“你要是能考100分,我就带你出国旅游”等。

有时候,我们则动用强硬的惩罚:指责、叱骂、羞辱、嘲笑、恐吓,或者剥夺孩子的某项权利,比如不许吃晚饭、没收心爱玩具。当然,有时忍不住了还可能给他来两下子。

这种时候我们难道不是在“教育”孩子吗?不是的,这种时刻发生的一切跟教育无关。因为那一刻,我们是被这些情绪“劫持”了,成为这些情绪的“奴隶”而不自知。这种时刻我们所做的多半是为了缓解自己情绪的不适,如此而已。这些情绪驱使着我们去攻击、去控制孩子。而教育,与攻击无关,与控制无关。

在我看来,家庭教养和亲子相处中的种种问题,大半都源于此。

于是,在日常中,我们会不自知地去侵犯孩子的精神边界,破坏他们对自我的体验、认知和接纳:“你怎么不吃饭?怎么吃这么少?”“你快别哭了!这有什么可哭的呢!”“你真是烦人!”“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诸如此类。控制会让一个孩子不同程度地远离他的自我。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想:天啊,要这么说,父母还能管教孩子吗?

当然能,也必须能。确实有一些必要的边界,需要我们帮助孩子去探索、辨识和适应,也确实有一些美好的品质,比如独立、自主、善良、富有责任感等,我们可以去培育、引导。我们作为来到这个世界的先行者,也确实有一些智慧可以跟作为后来者的孩子分享。但这些一定不是发生在控制的时刻,也不以控制的方式来分享。

那我们又能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管教孩子呢?

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新的智慧和方法。不过我相信,如果我们能看见自己内心的控制欲,看见这种控制欲如何运行,改变就会发生,新的智慧和方法将从中产生。

这个过程确实很难,可谁让我们又是那么深沉地爱着孩子呢。现在我能想到爱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自身能跟他们一起成长。

其实我怀疑,我们的控制往往源于某种更深层的恐惧,这些恐惧大多根植于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过往体验。大概正是因为这些恐惧,我们总想紧紧抓住些什么,让自己感到可控、安全,而我们的孩子,常常成为我们最想要抓紧也最容易抓紧的那个人。

孩子一岁时,我向朋友感慨说,“傲慢的成年人”;过了一段时间,我愤愤地说,“丑陋的成年人”!然而慢慢地,我触摸到我们内心照不见光亮的幽暗、孱弱和创痛。我没有了批判,也没有了愤怒。那就是我啊,那就是我们啊。

养育孩子真是一场意想不到的神奇旅程,我从未预料到,它以这样的方式让我更多地理解了自己,也因此能够更好地去理解他人。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 包丽敏 著 青豆书坊/湖南教育出版社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27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