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居家读书·抗疫书单

发布时间:2020-03-11 来源:中国教育报

    荐读者:凌宗伟(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教育的目的(全译本)》

[英]怀特海

严中慧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们所见的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徐汝舟译本有六章的内容,文汇出版社庄莲平、王立中译本有七章,严中慧翻译的这本是全译本,共十章。严老师认为,《教育的目的》后面几章是关于大学毕业之后的人生,延伸到学校教育之外来构创人的自我教育和发展,也很重要,应该被中国读者读到。

对比另外两个译本,我觉得这个译本的最大特点在于不满足于单纯的翻译,译者还将自己占有的资料以及对文本中一些关键点的思考以注释的形式呈现给了读者。比如第38页对怀特海批评对课程大纲的重排做无目标、力图避免时间的不足的无果的努力的阐述,译者做了这样的一番注释:“如果没有对教育理想的深刻认识,无论是重新调整教学大纲,或者省时、高效的设想,都是苍白无力的。尤其是时间不足这个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作出调整,再长的时间都不会足。而现实就是,时间对生命机体来说,注定是有限的、不足的。”类似这样的注释很多,我以为这些注释可以更好地帮助中小学教师理解怀特海的教育哲学。

《不存在的人: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探索自我感从何而来》

 [美]阿尼尔·阿南塔斯瓦米

李恒熙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这本书不是很好读,太专业,但结尾很有意思:“自我是疾病。”结合作者引用的约纳顿·加纳的这句话,“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对自我在认知上的执着本身就是一种病态,是导致功能失调的一种来源。”或许就可以理解一些我们本以为不可理解的那些教师的言行了。

我觉得这本书与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20周年纪念版)》参照阅读或许会容易理解一些,其共同的主旨是了解自我与完善自我,只不过帕克·帕尔默更多的是从正面强调要在教育生活中不断地更新勇气;而阿尼尔·阿南塔斯瓦米这本书则在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大量深度采访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视角引导人们审视脑、身体、心智、自我和社会之间令人困惑的联系,告诫人们自我感的强大力量可以推动人的进步,也可以给人带来疾病——过于自我,有可能导致功能失调,于是乎许多有违教育伦理的言行就出现了。所以“自我是疾病”。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法]涂尔干

渠敬东 译

商务印书馆

这是一本社会学经典著作,我之所以重读这本书,是因为最近关于某名师抄袭的风波比较让人揪心。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个体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群体中的。涂尔干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该不顾及自己可能给群体造成的危害,所以必须接受一定纪律的约束,为自己的言行划定一个界限,以维护共同体的责任。为人师者要时刻牢记,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身示范。就具体的群体而言,我们或许也可以从涂尔干的这段话中得到一些启示:“社会群体规模越大,就越有必要制定这样的规范。当群体规模较小的时候,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不会太大;整体几乎很难与部分区分开,所以每个个体首先都要辨别整体利益,以及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因为,“一旦群体得以形成,开始存在,它就会按照自身的方式发展起来,任何人都无法预见这种演化进程究竟到哪里为止”。

做教师的读读这类书,或许就会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谨言慎行,除了我们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也是作为社会人必须知道的基本伦理。

《你的误区》

[美]韦恩·戴尔

林丽冠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就人们可能有的种种心理误区做了比较形象的描述与剖析。比如我们总是深陷于需要得到赞许的心理,与之相应的是讨好别人。太在乎自己,就有可能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就可能去讨好别人而获得赞许。于是乎,我们就有可能学会伪饰,学会奉承,学会虚与委蛇,慢慢将自己置于焦虑与分裂的境地。

韦恩·戴尔认为情绪是一种可选因素,而不是生活中的必然因素。这是走向真我与独立,实现人生的改变与突破的关键所在,“即使这些选择与别人的选择相冲突”,你还是要作出果断的选择。只有摆脱误区的人才不会忧心忡忡,才不会受周围的暴怒、哀怨、颓废等情绪的影响,才可能拒绝忧虑与形形色色的诱惑,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并从中获得自己所能得到的一切。因为“摆脱误区的人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摆脱误区才可以成为健康的人、独立的人、活在当下的人,而非活在过去或未来。

《瘟疫与人》

[美]威廉·麦克尼尔

余新忠 毕会成 译

中信出版集团

英国牛津大学托马斯教授说:“他(麦克尼尔)是第一位把历史学与病理学合并起来,重新解释人类行为的学者;也是第一位把传染病列入历史重心,给它应有地位的史学工作者。”因此,这本书比《鼠疫》《病毒来袭》读起来要费劲一些,但也可能会使我们在面对病疫的现实面前变得冷静一点儿,理智一些。

作者认为:“假如我们能像了解过去那样,努力地预测未来,那么,对传染病的影响就绝不能置之不理。技能、知识和组织都会改变,但人类面对疫病的脆弱,则是不可改变的。先于初民就业已存在的传染病,将会与人类始终同在,并一如既往,仍将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麦克尼尔警告读者,任何一场病疫过去,绝不可掉以轻心。病疫与人类同在,在人类发展史上,传染病与人类的迁移、民族的盛衰、战争的胜败、社会的荣枯、文化的起落、宗教的兴灭、政体的变革、产业的转型、文明发达和科技的进步如影随形。我想,这本书的现实意义也在这里。

《中国教育报》2020年03月11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