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发挥教育系统学科和人才优势,面向广大高校师生和人民群众开展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一大批高校迅速行动,在专业培训和督导支持下,通过热线电话、网络辅导等渠道提供了科学规范、权威专业、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服务。
截至3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防疫心理援助团队已为社会免费提供咨询5300余次,热线总计时长近7万分钟。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精准面向湖北省及武汉市防疫工作一线的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家属、公安干警及安保人员、海外留学生及华人华侨,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全天候24小时的心理援助……以高校心理专业师生、心理咨询教师、从事心理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为主力组建的高校心理志愿者团队,与各地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及相关平台企业等精诚团结、密切配合,共同打响了心理防疫战。
此次疫情无论对患者及其家属,还是对一线医护工作者和隔离群众乃至全体人民群众,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冲击。面对考验,以高校心理志愿者团队为支撑的心理援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既体现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也为心理学专业发展赢得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
首先,心理咨询工作的社会价值被充分认可。其次,心理咨询专业的“人文关怀”属性得以彰显。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广大心理咨询相关人员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冲在前列,以人为本、无私奉献,最大程度确保求助者的身心安全。更重要的是,疫情期间的工作进一步加速了心理咨询行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建设。在分级、分类、分阶段的心理援助过程中,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健康科普、精神卫生治疗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性得以大幅提升,咨询伦理、专业督导等工作细节的规范性也得以不断加强。化“危”为“机”,助人自助。经此一“疫”,我国心理学专业建设有望迈上新的台阶。
心理恢复比身体康复所需要的时间更久,面向重点人群的危机干预、求助群体的心理咨询以及社会大众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仍将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从这个角度来说,打赢心理防“疫”战依然任重道远,不可有丝毫松懈。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专职辅导员)
《中国教育报》2020年03月27日第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