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时代背景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投入。然而,这种高度关注中也蕴藏着焦虑和压力,家长们会在子女的学业成绩、竞争环境、教育投入等方面感到不安和紧张。在当前教育环境与社会文化生态下,教育焦虑已带给不少家庭困扰,影响着亲子关系和整体的家庭氛围。
1
内外因交织下的焦虑怪圈
已有研究指出,家长教育焦虑并非单纯的主观情绪体验,而是一种由环境、认知与行为反馈交互形成的持续状态。从环境层面而言,宏观的社会教育体制与微观的家庭学校氛围共同塑造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当前的教育评价仍以学业成绩为主,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且稀缺,尽管“双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教育功利化的倾向仍未改变,这使得家长的压力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减轻。与此同时,攀比带来的“剧场效应”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焦虑,使得很多家长即使在理性上明知不必如此焦虑,但在现实的压力下也很难“独善其身”。
外部的环境因素固然营造了压力氛围,但家庭内部家长个体的认知和孩子的行为反馈,同样在教育焦虑的产生和维持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一方面,受到望子成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学习品质持有较高的期待,当孩子的实际表现未达预期时,家长们会因落差感而产生焦虑,进而爆发亲子冲突。另一方面,家长们又因缺乏足够的教育能力和信心而对自身胜任力产生怀疑,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感到力不从心,这种“高期望低效能”的认知模式加剧了家长的自我否定,也成为教育焦虑持续存在的因素之一。此外,在教育焦虑的驱动下,家长会采取高度控制的教育行为,诸如设置无弹性的分数目标、布置额外的作业、进行严密的状态监控等。这些做法会激发孩子的抵触、逆反、厌学等行为反馈,反过来又被家长视为自身教育失败的“证据”,从而进一步放大焦虑情绪。以上种种家庭动态使得家长容易陷入“焦虑—控制—遭遇反抗—无力—更焦虑”的恶性循环。
2
家长成长中的认知重塑与调整
要破解这一困局,先要从家长自身的认知重塑和心灵成长入手。家长的高教育焦虑往往来自不合理的教育期望和对结果的过分执着。因此首要的一步,便是设定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合理期望。这不仅要依赖家长单方面的调整,更需要与孩子平等、真诚的沟通和商议。在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应以开放的态度,倾听孩子真实的想法和目标,了解他们在当前学习中的困难,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切和支持。通过这种方式,家长在调整自身预期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滋养情感,缓解焦虑。
同时,家长也需要对自身多一份关怀与接纳。许多家长往往会对“父母”这一角色赋予过高的要求,如果发现自己的教育能力未达到预期,或是觉得自己未能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给予足够支持,便会陷入焦虑感与挫败感之中。事实上,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育儿是一个不断自我成长的过程。家长需要学习容纳错误,允许自己有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当家长放下成为“完美父母”的执念,便可以减轻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焦虑和担忧,树立学习型和成长型思维,如通过阅读家庭教育书籍、参加家长互助小组、寻求专业辅导等,在切实的行动中调节自身情绪,逐步建立对自身教育角色的认同和信心,以更宽广的心理空间去回应孩子成长中的各种不确定性与面临的挑战。
此外,许多家长表示自己虽然在努力改变和自我调适,但还是看不到明显的效果,继而陷入新的迷茫中。这可能是源于对结果的狭隘定义——将孩子的学业成绩作为成功和成长的唯一标准,使得教育的长期价值被忽略。家长不妨尝试从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从单纯聚焦分数扩展为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如掌握了新的知识点、培养了好的学习习惯、敢于挑战难题、思维方式变得更开阔等。这些变化可能比较细微也难以被量化,但也是孩子学习上的进展与成果。当家长能够发现这些改变和成长,不仅能让孩子受到鼓励,也能提升家长自身的教育效能感。
3
政策与社会环境的协同支持
教育焦虑的纾解不仅有赖于家长个体的调整,更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与回应。在社会层面,教育制度在减负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减压,通过政策引导和社会媒体的宣传,真正破除“唯分数论”“唯升学率”的评价体系,引入多元评价标准,即不仅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样关注他们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与此同时,社会需积极宣传多样化的发展路径,持续推动资源的均衡配置,保障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等培养途径均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只有构建起不再以分数和升学决定一切的教育生态,家长才不会因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与未来发展之间的关联,而陷入激烈竞争氛围带来的焦虑心态之中。
在学校层面,应持续健全家庭教育指导体系,让学校成为给家长提供支持的坚实后盾。学校应定期开展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如邀请行业专家举办家长课堂或工作坊,引导家长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观,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与家庭教育能力。教师需与家长保持常态化沟通,多分享孩子在学校内除了学业以外的表现与成长,引导家长多关注和发现孩子的过程性进步。对于有特殊需求或困扰的家长,学校应尽量提供个性化辅导与支持渠道,缓解其在教育过程中的焦虑情绪。
家长教育焦虑并不是个体孤独的困境,而是社会共同的课题。只有当社会各界协同为教育“松绑”,看见焦虑、理解焦虑、纾解焦虑,帮助家长在对孩子的养育和陪伴中回归初心,才能让孩子在爱与支持中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0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