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让音乐成为人生的伴侣

——读荆歌《音乐课》

发布时间:2020-11-11 作者:朱永新 来源:中国教育报

周末,读完了荆歌童年课系列的最后一本《音乐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前几天还收到他的新书《他们的塔》。我对荆歌说,你慢点儿写啊,我都来不及看啦!说归说,喜欢归喜欢,荆歌的儿童文学的确是好看的。他写的就是他的童年生活,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儿时的生活,但是我感觉他又不完全是摹写,他的童年课系列,其实也是在努力创造一种理想的儿童生活、理想的校园生活、理想的课堂生活。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在想,不知道荆歌的音乐细胞怎么样?他的文学才华、书画造诣,注定了他的《语文课》《美术课》精彩完美,相对语文课、美术课而言,音乐课应该不是他的强项了吧?不知道他最后能够写出怎样的文字?细读以后,觉得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了。我又在想,荆歌一定有个好嗓子,也许还会弹一手好吉他吧?他那个样子就是一个文艺青年的做派,他一定是一个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好同学吧!

回到这本书来。《音乐课》是以一位小学音乐老师的自述展开的。音乐老师在小学是很重要的,虽然音乐课是所谓的“副课”,但是学校的重要活动是离不开音乐老师的。书中通过班级合唱、文艺汇演、歌词大王、娃娃童音等故事,讲述了一所小学音乐生活的许多片段,讲述了一位音乐老师的酸甜苦辣,也讲述了音乐与人生的许多哲理。

关于大合唱的故事扣人心弦。面对学生不同的音乐天赋,在练习大合唱的时候,如何对待经常“跑调”的学生?最简单的办法是不让他参加合唱,减少“不和谐”音符,但音乐老师认为,班级合唱少了任何一个同学的声音都是不完整的,“我们是一个快乐的集体,缺了任何人,缺了任何声音都是遗憾的啊!”结果,他们全班的大合唱拿到了全校的第一名。

如何唱得好?什么才是好声音?音乐老师认为,仅仅靠整齐、靠技法是远远不够的,“唱歌不光要音准节奏,还要用心唱,唱出我们的感情,唱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同样,书中也借老师的父亲之口,讲出了乐器演奏的真谛:弹奏乐曲也是如此,真正的音乐,不是用手指弹出来的,而是用心弹出来的。

书中的老师对于保护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也有许多好的做法。如喜欢吉他的小毛头,偷了上海阿姨家的钱买了吉他,悄悄藏在老师这里,想让老师教他。被小毛头爸爸发现以后,老师又主动帮助小毛头还钱,鼓励小毛头学好吉他。老师对小毛头说,如果学会了,就把吉他送给他。老师还告诉他:喜欢音乐没有错,音乐是美好的东西,它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如果有音乐相伴,做个好人,我们的心灵就能够像音乐一样的美好!

书中关于音乐公开课的情节也很有教育意蕴。知道老师要上公开课,学生们比老师还要兴奋,让老师好好准备,他们也要提前“演习”。老师却告诉大家,公开课不是演戏,不需要排练,不可能事前安排好让谁回答问题、让谁唱歌,“那样多假啊,那样还是上课吗?”所以,只要像平常一样,开开心心地上课、快快乐乐地唱歌、讨论问题、享受音乐,就一定能够上好公开课。结果,虽然一波三折,但的确给听课的老师们呈现了一个清新自然但精彩绝伦的公开课。

作为书中的一个重要“道具”,有一个八音盒。它是崔玲芳的姑妈作为崔玲芳12岁生日的礼物,从奥地利维也纳专门寄来的。八音盒能够自动弹奏《致爱丽丝》的曲子,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奇妙,也非常珍贵。围绕八音盒的落地摔坏与修复,管丽丽的焦虑和马小飞的善意,马小飞舅舅的高超手艺和舅妈的冷若冰霜,作者用寥寥数语,就把每个人物内心世界描写得细致入微。最后,修理得完好如初的八音盒又作为礼物,成为崔玲芳赠送给爱好音乐的马小飞病中的陪伴之物。

音乐课究竟何为?与其说音乐课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实践能力,还不如说音乐课的价值是让音乐成为学生一生的伴侣。如果我有机会做音乐老师,当牢记这一点,这是荆歌的《音乐课》给我的最大启示。荆歌在送我的每一本书上都题签一句他喜欢的话,这一次,他选择的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是啊,古往今来的许多人与事都很快烟消云散了,只有那快乐的渔夫在半夜三更还在吟唱着歌谣。

爱上音乐吧,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渔夫”。

(作者系苏州大学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1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