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挖掘课程德育元素 协同思政育人机制

发布时间:2020-11-12 作者:郭晓蓓 来源:中国教育报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和不断深化,高校的育人目标就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学科和专业课程实现,只有依托系统化、整体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充分认识和利用课程背后渗透的德育元素、精神品质和价值观理念,才能培育学生较高的文化涵养、练就过硬的意志品质和树立健全的人格。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努力挖掘课程中包含的德育元素,通过提升教师德育认知、构建全面育人体系、整合课程资源、打造多维育人格局和强化德育元素占比及创设育人评价标准等方式,时刻保持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向、步调一致,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的立德树人作用,构建协同思政育人机制,达到协同思政育人效果。

 

提升教师德育认知 

构建全面育人体系

高等学校在构建协同思政育人机制中,必须提高思想认识,主动转变思路,充分认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价值引领作用。学院始终秉持“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致力于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认识能力强、实践操作精的教师团队,进而利用教师的德育站位和思想意识,构建符合学院特色和社会需求的全面育人体系。在提升教师德育工作认识方面,学院做了如下努力:一是坚持“走出去”政策,学院多次组织思政课教师及其他专业教师走出去,参加思想政治育人实践教学研讨会、教材使用培训会,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文化内涵、政治素养和对德育的认识程度,以丰富经历和切身感悟触及学生内心,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二是实施“请进来”战略,学院定期邀请校外学术大家到院调研交流指导,如学院邀请陕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开展示范教学活动,从教材处理、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环节安排等角度,为教师开展德育提供新思路、示范新做法。“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的实施,提升了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认知,增强了教师对德育工作的深入思考。

整合课程资源

    打造多维育人格局

在构造多维育人格局方面,高等学校不仅要守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课堂、主渠道的责任田,还要开拓好其他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育人渠道,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模式和特点,合理融合育人观念,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相互促进。首先,学院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办学层次”的主要任务,高度重视课程体系改革和教育教学创新,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统一,打造多维育人格局。例如,学院多次召开课程资源整合研讨会,由思政课教师牵头,与专业课教师、通识课教师交流沟通,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立足专业知识和专业视角,指引专业方向、理想信念与人文精神的价值统一,提高专业课程隐性教育与思政显性课程的结合度,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知识框架,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其次,学院紧跟时代步伐,借助新媒体全力打造协同育人平台,探索网络思政育人新途径。例如,学院利用“安康微红”微信公众号将红色资源和育人理念相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网络共享,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最后,学院在思政教学过程中,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和教材,鼓励教师不断深挖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元素,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学院教师在理论授课过程中,细致解读历史事件后的爱国主义情怀,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影视片段,开展即兴演讲、情景再现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生动阐释教材包含的思想政治知识点,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强化德育元素占比

    创设育人评价标准

良好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育人效果评价标准,可以反过来促进课程资源中德育元素的挖掘,强化德育元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占的比例。第一,学院不断强化课堂教学及课外实践活动中育人评价体系和标准的创设,并将德育元素与课程的融合程度作为教师教书育人评价的重要一环。第二,学院以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为导向,成立师德培育研究室、红色文化研究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室等,并以研究室为依托,将高质量、实用性强的研究成果和数量作为教师育人评价体系的重要考核标准,以科研成果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第三,学院将课程中融入的德育元素比例和传授价值观的多少作为课程育人考核重点,挂钩教师评奖评优及教师职称评定。学生展现出来的思想意识状态、精神面貌和价值观,直接体现教师育人过程中的德育元素挖掘程度和效果,学院据此量化评分,利用制度化标准强化德育渗透。

(郭晓蓓)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2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