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近日,媒体广泛讨论这一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屏蔽父母查看自己的朋友圈。腾讯新闻发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52%的子女曾经屏蔽了父母查看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没有加过父母好友。
主持人语
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屏蔽父母的行为,频频引发社会热议。子女断然将父母置于“圈”外,看似简单的社交“操作”,却引发出新媒体时代有关代际沟通的是是非非。其实,朋友圈里的世界,又岂止是“圈内圈外”这么简单。如何认识朋友圈这一展示装置,又如何重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体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四名学生,尝试给出自己的思考。
现实中的情绪表达往往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然而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在线上朋友圈表达情绪。而这种情绪表达往往会引发父母的不解,甚至会伤害到父母。
谁的青春会一帆风顺?年轻人往往会在朋友圈公开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在运用网络词汇表达情绪的时候,你不知道某一个词语会不会成为忌讳,像“阴阳怪气”“耶斯莫拉”等网络词汇,父母可能不理解。
因为时代在变,代际之间出现了各自的“语言体系”,而要打破语言壁垒,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接近和对话。发表朋友圈抒发情绪,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给父母的信息可能会偏离原意,引发误解。
社会学家戈夫曼曾提出“台前”与“台后”的自我,朋友圈里构造的并非是真实的自我,而是在舞台面前的、戴着面具的自我。子女对于父母而言是一种角色,对于周围朋友而言则意味着另一种角色,这是社交媒体制造的“社交面具”。处于家庭中角色“面具”与社交中的角色“面具”不尽相同,不同角色扮演会产生冲突,譬如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与朋友口中的“叛逆自由”。
因此,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社交“人设”,有意进行选择和角色调适,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交“操作”。表演本身无所谓对与错,一切皆是由社交媒体底层的游戏规则决定的——朋友圈原本就是一场表演,只不过父母被推向了“剧场”之外。
《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20日第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