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浙江省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

以学法指导推进大概念教学

发布时间:2022-05-06 作者:本报记者 蒋亦丰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这里的学生,学数学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完成自主探问,将单元知识结构化。

这里的教师,会融合不同学段不同知识模块的要求,自制最适合学习理解的教具。

这里的课程,不再对着教材照本宣科,转而从“真问题解决”入手,从知识迁移到概念。

…………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浙江省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在大概念教学中走出了一条适合小学教学的新路子。“教师、学生在学与问的循环往复中,构建起对学科的大概念理解。知识与能力不再是一块块碎片,而是内化成为师生的学科素养。”集团党总支书记、总校长韩伟峰说。

    从“学”出发的改革

研究课程必先研究学生。2013年,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专题研究学业成绩前后20%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听了上百节常态课例后,发现后20%学生的问题在于对课堂缺乏兴趣,教师也存在忽略学生学情的现象。而前20%学生知识学习很轻松,但对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探究缺乏热情。

“前后20%的学生,并没有完全获得充分而优质的学习体验,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找到了逻辑起点。”集团副总校长陈芳华说。

学校随即在数学学科率先试水“学·问”探究式教学。每次课前会布置一道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访谈部分学生,问其对题目的看法然后拍成视频。进入课堂后,教师留出5—10分钟让学生提问,接着播放教师的访谈视频。问题一个个暴露出来,有的是共性的,有的是出人意料的。通过这些有效信息能归结出学生的真实学情。

陈芳华告诉记者,教师不再根据教材的逻辑系统去设计问题,而是在学生的真实学习中去寻找问题。创新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学生“问”的主动性骤升。“学生的发言率提高了60%,在上省、市级的公开课时,兄弟学校都喜欢来借班,说我们的学生上课有激情。”

为了上好这样的“活”课,教师必须从学科的基本规律入手,全面了解小学数学学科的架构,从单一的备某个知识点,到备某个模块,甚至要打通不同学段。比如在教学除法竖式时,就有学生问“为什么跟加减乘的列法不一样?”假如教师没有研究过相关的背景知识,就会被学生“问倒”。

2018年,在浙江大学举办的一场培训会上,集团介绍了“学·问”探究式教学的经验,浙大一位教授找到陈芳华说:“你们的改革不就是现在国际上流行的大概念教学吗?”

忽如一夜春风来。学校课改找到了新的坐标轴,明确提出小学阶段的大概念教学。其定义为:学生以“真问题解决”为导向,借助大概念进行自主探究、群体论证,将知识内化整合形成新的概念,并依据目标迁移进入下一轮探问的循环往复的学习过程。其特征为:真实学习问题、指向学科核心、个体独立思考、群体反复论证、体现专家思维。

    抓住大概念教学的“牛鼻子”

大概念教学涵盖课程架构、内容设置、教法变革等多个维度,要完成对教学的重塑,必须抓住一个“牛鼻子”。韩伟峰认为,大概念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学”,必须指向对学生学法的指导。2019年起,学法指导课在集团里悄然兴起。

在教学二年级数学“厘米与米的认识”时,教师沈培芬先从生活中找出长度为一厘米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对一厘米的概念,并用厘米为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让学生借助材料制作一个标准长度,用以测量书本、课桌等。有的学生用手掌,有的用铅笔,有的用头发,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得出各自的答案。此时,沈培芬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也就是在测量物体时,必须有一个公认的刻度标准,全班对此达成共识。

而这只是第一步。到了教学三年级“毫米、分米、千米”的时候,沈培芬一改课堂形态——先布置一张导学单,上面既回顾了二年级的学法,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建立起对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并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要测量更小的物体,还有更小的单位吗?”“现在的纳米机器人是怎么回事,跟长度有关吗?”教师在课上引导学生一一进行探究,并引导学生掌握不同长度单位的进制关系。

在之后的教学反思中,沈培芬这样写道:“二年级初次认识长度单位时,要结合三年级的相关知识,形成一堂关于长度与测量的经典学法课。学生一旦掌握学法,到了三年级就可将更多时间用于探究了。”

要达成这些教学目标,对教师的课程力是极大挑战。譬如教师马勋勋为了让学生认识周长,自行研发教具。针对学生总是将周长与面积相混淆这一问题,马勋勋自制了有彩色包边的各类平面图形,从而让学生清晰地发现周长就是围着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教学效果的极大提升,让其他学科教师也主动加入到大概念教学中来。语文学科基于思维发展的“问题导学”课堂实践模式逐渐形成;英语学科统整八册书,形成了以“语言运用”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为了避免教师单打独斗,学校又启动了整体性课例研究。以前备的是一册书,现在打通六个年级实行学科组大教研。同时,大概念教学向幼儿园和初中延伸,为学科衔接的研究提供支撑。

    探寻大概念教学的“可能性”

在关照学生课内学习的同时,大概念教学也在向课外拓展。

数字编码是一节数学活动课,以往教师只在课上展示几个身份证号码,并让学生设计一个学号,来研究编码的规律和唯一性。但这样的学习是单一的,与学生的生活连接也不够紧密,比如设计邮政编码时,就发现有的学生没接触过邮政编码。

为此,集团设计了一节项目化学法指导课。学生先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张学习单,然后分头行动,从生活中找到答案。有的参观嘉兴邮电博物馆,看到了老电话、BP机、信件上的编码,有的到超市去调查商品的编码,还有的打电话给交通部门询问车辆编码的规律。所有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回到课堂上对照学习单汇报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最后全班绘制出一张最合理的项目研究流程图。

像这样的项目化学法指导课,每个学期至少有两节。“通常上过两节学法课后,学生普遍能运用好各种研究调查工具,不但能拓展课堂知识,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支架。”韩伟峰说。

学科融合的空间也被进一步打开。学生的学被充分释放后,对知识的吸纳远超过去。不同学科组为了解决自身学科的“知识短板”,主动融合的情况越发多见。比如去年国庆节作业“一千米”就是全学科的嘉年华。数学课布置了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丈量一千米的作业;语文作业是写作“对一千米的感受”;体育课要求家长每天陪孩子锻炼一千米;美术课则以千米为单位,让学生画一张嘉兴市区地图。

学法的改变,撬动了学生综合素养与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自学校开展大概念教学研究以来,80%以上的班级学习优秀率达到75%以上,8名教师参与省编教材、作业本的编写设计和人教版微课的拍摄,学校的改革经验在省内外30多所学校中得到推广。

《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06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